
文|李蛋
这边王鹤棣粉丝在用“不配合云包场”永拒《将门独后》选用孟子义当女主,那边丁禹兮粉丝已经在四处push丁禹兮代言的品牌给《山河枕》云包场。自从云包场诞生,整个剧集市场的热闹似乎都在围绕它展开。
![]()
然而,在“后云包场时代”的喧嚣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日渐蓬勃的流量市场,而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虚假繁荣。观众的付费习惯被稀释,剧集的真实口碑被遮蔽。短期收益的背后,是长期信任的坍塌。
![]()
从宣传工具到“数据赎金”
“云包场”最初的设定并不复杂,纯是剧播期的一种宣传工具。
一部剧上线,粉丝或主创掏钱包场,将平台会员免费提供给更多人。再简单点说,就是让更多没有会员的人也能在剧播首日尝尝鲜,也许免费看完一集觉得好看,就继续追下去了。
但问题在于,云包场的数据直接与剧播的平台热度挂钩,粉丝便不会满足于只把云包场当作宣传工具来使用。毕竟,云包场是最可控、最便捷的提升剧集热度的方式。无论剧好不好看,只要粉丝愿意花钱包场,热度、播放量等站内数据都能再升一个水位线。
于是,现在的云包场已经不再是剧宣行为,而是演员播剧必有的一个环节。甚至,很多粉丝不仅自己包场,还要求明星合作的品牌方、明星的好友包场,否则就要“恶语相加”。
![]()
比如,《山河枕》还未开播,主演丁禹兮的粉丝就立刻喊话韩束(丁禹兮代言品牌),让他们也“表示一下”。韩束品牌官微的评论区,一度被丁禹兮粉丝淹没:“连自家代言人都不包场吗?”
还比如,《暗河传》播出期间,常华森粉丝要求白鹿“帮忙包点”,因为白鹿播剧的时候常华森也给白鹿的剧包过场。
在这种氛围下, 云包场已从一种宣传手段,异化为维系人情往来的方式 。其 目的不仅在于吸引更多普通观众追剧, 更在于为剧集制造漂亮数据,冲击平台榜单 。
![]()
更可怕的是,这场赎金游戏的门槛也越来越高。2024年末至2025年上半年,多部剧集的云包场金额创下新高。四部古装大剧的包场金额更是突破千万级别,有的单平台就卖出上百万份会员。
粉丝不止掏钱,还要在微博、豆瓣、小红书晒战报、晒金额、晒“份额”,各方都在帮粉丝“盖章认证”,让“数据焦虑”进一步传染给了全行业。
主创团队如果不包场,会被说“不上心”;二番演员不带动粉丝包场,会被骂“白嫖热度”;品牌不跟进包场,会被粉丝集体抵制。一个原本属于剧宣的玩法,竟演变为各方的“责任田”。
更魔幻的地方在于 ,所有人都知道云包场不能代表作品质量,但所有人仍然拼命往里跳。钱不再是钱,热度也不再是热度。 最终,只有平台收获了实实在在的会员增长与流量提升。
在流量红利逐渐枯竭、会员增长趋缓的后平台时代,云包场成为长视频平台的“续命工具”。 然而,这种依赖于短期数据的增长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对未来发展潜力的预支。
![]()
“云包场”是粉丝的权柄
如果说早期的云包场还倾注了粉丝对演员、对剧集的情感表达,那么现在,云包场更像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利游戏”。包得多,就能发声更大;包得少,就只能噤若寒蝉。
许多粉丝早已意识到:钱,不只是自家偶像的数据助推器,更是自己争夺话语权的武器。
![]()
例如,前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将门独后》,王鹤棣粉丝直接向腾讯视频放话:“如果女主是孟子义,这部剧的云包场我们一分钱不花。”
粉丝清楚,云包场的钱会直接流入平台账户,平台自然会在选角、排播、推荐资源上衡量粉丝的利用价值。一句“不花钱”,确实足以让制作方和平台陷入犹豫。换句话说,谁掌握了云包场的大头,谁就有了与平台谈判的筹码。
而再深一步去想,这种由粉丝制造的权力,实际上也在挤压创作空间,影响行业的健康生态。演员的扛剧力被粉丝购买力取代,作品的质量被数据光环掩盖。平台热榜、拉新榜、剧集飙升榜,几乎都能通过云包场的规模来预测。
更危险的是,粉丝的权力感正在被“制度化”。平台不断强化数据回报机制,包场金额越高,剧集banner越靠前;包场份数越多,剧集推荐越密集。粉丝用钱“买到”的不止是观影资格,还有平台对演员的重视和呵护。这便使得云包场的意义更加异化。
![]()
如果粉丝成为剧集生态的主宰,只要权力足够大,甚至能重塑剧集的质量。编剧在构思剧情时不得不考虑“粉丝能不能接受”;导演在剪辑时要顾忌“演员的戏份能不能多一点”;演员在选剧时要评估“粉丝愿不愿意包场”。
当行业一边感叹粉丝经济的巨大力量,一边默默依赖这种力量时,就意味着规则已经反转。云包场本应是锦上添花,却成了决定命运的筹码。粉丝成了裁判,平台成了赌场,演员和内容,反而成了筹码上的数字。
![]()
数据泡沫下的长久之痛
云包场的疯狂,本质上还是一场数据幻觉。它制造了一种热闹假象,仿佛云包场多、热度高、话题源源不断,就代表了剧集的成功。 然而,当这种人为支撑的热度退去, 留给平台的或许并非增长的果实,而是被透支了的发展前景。
![]()
一方面,云包场正在悄然瓦解平台最珍贵的资产——用户的付费习惯。过去几年,长视频平台靠会员续费维持基本营收,好不容易才让用户形成了“看剧就要开会员”的意识。而如今,大量用户通过领取粉丝包场赠送的会员码免费看剧,“白嫖”变成常态。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领剧粉包场会员指南”,甚至形成了灰产转卖链条。
对平台而言, 云包场或许能在短期内极大地提振会员数据。 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培养用户对免费或赠送资源的依赖,导致普通用户自掏腰包的意愿下降。这种用户习惯的改变,对整个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而言,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挑战。
例如,部分剧集虽投入高额资金进行云包场,后续却面临大量资源滞销与普通观众入场率低迷的窘境。更核心的问题在于,许多用户即便领取了观影权益,也并未真正转化为剧集的有效观众。这种“数据虚高”与“口碑塌陷”之间的巨大反差,揭示了云包场模式的局限性。
![]()
再以部分剧集为例,其云包场金额屡创新高,动辄达到数百万级别。然而,这种高昂投入却未能转化为相应的长尾效应,对主演的职业生涯加成也较为有限。粉丝经济催生的热度往往来得快去得更快,使得云包场的排名榜单看似热闹,实则缺乏坚实的内容支撑与持久影响力。
过去,剧集的成功依赖于剧本与口碑,现在,“云包场卖得好不好”横插一脚,成为一项新的评估指标。这也会使得剧方更愿意投资粉丝基础扎实的安全项目,而非冒险创新的内容型作品。如此一来,观众会在短期内看到越来越多的古偶、甜宠、流量向项目重复上线,而真正独特的原创剧本愈发稀少。
这一切, 可看作云包场内在逻辑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包场机制让平台可以直接将数据和收益挂钩,剧方自然倾向于选择能带来数据的人和题材。久而久之,创作被裹挟,审美被固化,整个行业陷入内容贫血。
与此同时,云包场还会导致 一种数据上的不平等 。 对于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粉丝基础的中小成本剧来说,这种机制几乎是制度性歧视。一部质量不错的现实题材剧,可能因为包场金额低、榜单权重不够,被平台降权处理;而另一部口碑平平的古偶剧,只因粉丝肯花钱,就能占据C位推荐。
这不仅打击了创作者的积极性,也误导了市场的判断。观众越看越累,剧集越做越薄,形成不可逆的恶性循环。 所有参与者都沉浸在一种繁荣幻象之中,而真正的危机可能正在悄然累积。
![]()
事实上,长视频行业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造热度”,而是“留人”。用户愿意续费,看的是剧好不好看,而不是粉丝花了多少钱。云包场的短期利益如果持续吞噬观众对行业的长久信任,无异于“杀鸡取卵”。
云包场或许不会立刻消失,但它的神话正在被戳破。它能买来一时的热闹,却买不来内容的生命力。当粉丝用钱堆出流量幻象时,云包场也在一点点透支观众的耐心和市场的未来。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