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生鹏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那么一段日子:
门永远关着,话永远堵着,你一开口,他就像点了炮仗。
你越说“听话”,他越要“反着来”;
你越想靠近,他越要推开。
你急得睡不着觉,心里翻来覆去就一句话:
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
可你有没有想过,他不是“变成这样”,他只是终于敢“做自己”了。
叛逆期,从来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成长的必然。它像一场内心的地震,把过去那个“乖乖听话”的小孩震碎了,正在重建一个更真实、更独立的自己。可很多家长,却把它当成一场“叛乱”,非得镇压下去才算赢。结果呢?赢了道理,输了关系;赢了控制,输了信任。
我见过太多家庭,孩子一叛逆,父母就慌了神。要么拼命讲道理,一遍遍重复“我们都是为了你好”;要么干脆放任不管,说“随他去吧,大了就好了”;更有的,直接上手、骂人、冷战……可这些,都没用。因为你们根本没听懂,孩子在说什么。
他顶嘴,不是不尊重你,是在说:“我也有想法,别总把我当小孩。”
他关门,不是讨厌你,是在说:“我需要一点自己的空间,别一直盯着我。”
他情绪暴躁,不是故意气你,是在说:“我压力很大,但我不会表达,只能用愤怒来保护自己。”
可你听懂了吗?你听到的,可能只是“不听话”三个字。于是你更用力地拉,他更拼命地逃。最后,亲子关系成了拔河赛,谁也不肯松手,绳子却越绷越紧,随时要断。
那到底该怎么引导?不是“管”,而是“懂”。
第一,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学会蹲下来听。
别总想着“纠正”他,先试着理解他。他为什么最近不爱说话?是不是在学校受了委屈?为什么突然讨厌学习?是不是觉得没意义?别急着给答案,先问一句:“你最近,是不是不太开心?”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打开他心里的门。
第二,给他空间,但别撒手。
就像放风筝,线要攥着,但别一直拽。他想自己安排时间,就让他试一试;他想穿得不一样,只要不违法不伤身,随他去。你不需要事事插手,但要让他知道:你在,随时能找你。
第三,别把“成绩”当唯一标准。
很多父母一见孩子成绩下滑,就如临大敌,可你有没有想过,他可能正经历情绪低谷?他需要的不是“你再这样就完了”,而是“没关系,我陪你一起想办法”。
第四,允许他犯错。
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犯错是必经之路。他熬夜、拖延、冲动消费……这些都不是“堕落”,是他在摸索边界。你小时候就没犯过错?别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
第五,学会示弱。
别总装“无所不能”的父母。有时候,你可以说:“妈今天也挺累的,你能帮我倒杯水吗?”“爸也有不懂的事,咱们一起学。”当你愿意示弱,他反而会愿意承担责任。
我认识一个爸爸,孩子叛逆期天天打游戏,不上学。别的家长早打骂一顿了,可他没。他买了副耳机,坐孩子旁边,说:“让我也玩两把,看看这游戏有啥魔力。”孩子愣住了,但还是给了他一个耳机。那一晚,他们一起打游戏,没谈学习,没讲道理。后来,孩子主动说:“爸,我其实知道不该这样,但我就是提不起劲。”爸爸只回了一句:“我知道,你不是坏孩子,只是累了。歇够了,咱们再出发。”
你看,有效的引导,从来不是“压”,而是“接住”。
孩子叛逆,不是他变了,是你没跟上他的成长节奏。他不再需要一个“指挥官”,而需要一个“同行者”。你越想控制,他越想逃离;你越愿意理解,他越愿意靠近。
别怕他叛逆,真正该怕的,是你在他最需要理解的时候,选择了误解。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的个人两点看法:
第一,叛逆期的孩子最缺的,不是管教,是被看见。
他们不是要挑战你,是要证明自己存在。你越否定他,他越要证明“我能行”;你越看见他,他反而越愿意听你的话。一句“我懂你不容易”,胜过一百句“你必须听话”。
第二,亲子关系不是权力游戏,是情感联结。
你赢了争吵,输了感情,有什么用?真正的教育,是让他愿意听你说话,而不是不得不听你说话。等他长大了,想起你,心里是温暖,不是阴影。
别把叛逆期当成灾难,它可能是你们关系重生的机会。
只要你愿意放下架子,走进他的世界,
你会发现,那个“不听话”的孩子,
其实一直在等你,说一句:“我懂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