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清晨的苏州金鸡湖畔,自如董事长兼CEO熊林带着苏州分部的小伙伴跑完了惯例的10.18公里,却没停下脚步——他又多跑了3公里。这额外的里程刚好绕湖一圈,像是给自如14周年司庆,画上了一个寓意“圆满”的注脚。
同日,一封“熊帅致全体自如人”的内部信刷屏,字里行间满是坦诚:“过去四年,我们的规模下降了,止损解约不仅让许多业主受影响,也让太多客户失望,不少小伙伴因业务调整离开了我们。那些日子里,我们难免怀疑公司和工作的价值,也为生存焦虑过。”
熊林没有回避公司的困境,甚至在信中直面离职员工的怨怼。受经济大环境与地产周期调整影响,过去四五年住房租赁行业供需错配问题加剧,作为行业龙头的自如首当其冲。
但如今回望,熊林却多了份庆幸:早在行业寒冬来临前,自如就花了大量时间探索适合中国城市的租赁模式,“增益租”的落地,成了关键转折点。即便这四年外界对这套模式的生命力尚有疑虑,自如却已凭借它完成“重生”,找到新环境下租赁企业转型的“最优解”。
![]()
“最难的时候过去了。”今年10月底,在自如北京总部的开放式空间里,熊林坦言。从沿用十年的“省心租”切换到“增益租”,过去四年的动荡、波折与阵痛,最终都化作了实打实的战绩:如今自如管理的资产中,70%已完成“增益租”转换,2025年更实现了规模、收入、利润的全面回升。
更重要的是,转型过程中,自如完成了组织、流程与IT能力的磨合、生长与再造,内部共识愈发坚定,团队能力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正是熊林乐见的结果——他始终希望把文化价值观转化为组织动力,哪怕内外环境再难,企业也能拥有关照自己的力量。
链家、贝壳创始人左晖是熊林事业理想的引路者。14年前,熊林跳出IT和咨询行业,与左晖共同创办自如。这14年里,他亲历过行业增长的高光时刻,也尝遍了质疑与苦痛,但左晖多年前说的“说你所做,做你所说”,早已刻进他和自如的文化基因里。
“企业竞争的核心永远是经营能力和文化价值观,过去几年我们最大的挑战也源于此。”熊林直言,“文化价值观得靠艰难环境检验,那时候你怎么对客户、怎么对员工,说过的话能不能经得起推敲,才是最真实的考验。” 作为国内头部机构化住房租赁平台,自如早已跳出单纯的租住业务,延伸出自如资管、自如美家二手房、智爱家、自如家服和曼舍等多个业务板块,构建起覆盖居住全周期的服务生态。
在熊林看来,所有发展问题最终都要回归本质:对中国租赁行业前景的判断,以及对健康可持续模式的校准。 他常琢磨两个核心问题:小到一位业主、一套房子,大到一个楼盘、一座城市,有自如和没自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自如转型的底层逻辑,是否真的对社会有益?在他眼中,这注定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就像中国租赁行业仍存在的发展差异,竞争远未到终局。
在公司内部,熊林还身体力行推行跑步文化:鼓励员工为健康跑步,不用纠结配速、不设KPI,只管享受过程。而金鸡湖畔的那个清晨,他和全体自如人并肩跑出的里程,加起来超过10万公里。这些里程会像往年一样,在明年春天转化为塞外的梭梭树,在风沙中扎根生长。
以下为访谈内容实录(有删减):
1 谈租房市场的本质:房东和租户都在求“稳”
中国企业家:你在“周年纪念信”中写道四年中内部形成了坚定的共识,这种内部共识是什么?怎么达成?
熊林:这几年,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探索。我认为,未来适合中国整个城市租赁模式的探索,就是我们越来越坚定共识的“增益租”模式。
最开始大家不理解,自如为什么要这么转,原来用了十年的模式为什么要转成新模式?回到行业本质来看,租赁行业是一个什么行业?如果只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我们一直谈的“稳”。
因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方面,供给市场有总量超过3.5亿套的房子,其中28%左右楼龄超过30年,这样的楼龄增速每年差不多有2%。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从微观来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房子都会变老,也都会变旧。所以,从业主角度来看,供给方要稳。
另一方面,在中国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有超过35%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选择租房住,而且租房人口的年纪也在不断增长。比如我们今天会看到“三口之家”,甚至“两代同堂”、“三代同堂”,他们都在租房。从租客角度看,他们最大的需求也是“稳”。他们希望租金稳定,租期更长。
那怎么实现这个“稳”?我们在过去几年转变了商业模式,也就是“增益租”, 希望“稳稳真好”,让每一个消费者在“稳”中获益。就像一个五星级酒店可以交给专业机构管理一样,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专业化运营,将“万豪式”的服务从大资产移植到业主、租客这些个体。
中国企业家:这种模式很像高端服务的平权化。
熊林:这个模式的底层,决定了我们追求“稳”。“增益租”想靠专业服务,把资产长期维护好,让它的出租率更高,让它的维护变得更好、成本更低,然后我们来收取专业的维护服务费。这个模式做成,且相关能力建起来后,就会符合整个租赁市场的本质需求,这也是我们在过去几年形成的共识。
当然形成共识最主要的前提是,我们要将这件事情跑通,把能力建起来,让大家看到业主和客户的反馈。从企业角度讲,你的规模、收入、利润、现金流,能否在这样一个周期里面真正止跌、稳定下来。最后我们确实在今年看到,各项指标真正企稳,这就是内部共识形成的过程。
2 谈转型: 增益租是中国城市住房租赁“稳健”发展的模式选择
中国企业家:刚说到了内部的共识,在“居住”这样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中,行业对一些基本问题是否已经形成共识?
熊林:从底层来看,每个企业确实都有非常多不一样的边界条件,自如作为租赁行业存在时间比较长的、也有相应规模的企业,我们更在意的是,在新的城市发展租赁趋势、或者地产科技趋势下,是不是形成了对租赁行业本质价值或健康模式的共识。
目前,中国住房租赁实际是由两类供给构成,一类就是绝大多数在过去、在未来都是个人业主的房屋来出租,也就是C端,C端模式共识的形成,取决于这个行业里真有相应的前瞻或者负责任的品牌团队。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如果有100个人都认为自己特别擅长投资,他们分别去投资更好,还是都交给巴菲特呢?当然你不一定像巴菲特那么厉害,但我相信,交给一个相对在市场上80分以上的专业机构去做会更好。尤其是在一个平稳甚至充满挑战的市场里,交给一个专业团队去打理这100个人的总体收益,甚至不谈收益,就谈风险,这也可能是规避风险的最好方式。
中国企业家:自如成长的14年中,前10年都是高速增长阶段。恰恰从第二个十年开始,公司内外面临很多挑战。过去4年也算作第二个十年的“棋到中盘”,而自如的调整烈度,其实比前十年都多?
熊林:变化很大。2021年之前,所有的变化都是很嗨的、积极的、很乐观的。当我们走到第十年的时候,还是要把商业模式调整调整,将万豪式的管理模式引到这个行业。我们为什么转型?第一,是让自己的商业模式变得更“性感”,起码得让大家看得懂,更透明,产品品质更好。第二,身边的伙伴、城市的总经理,也就三十来岁。这时候我觉得,现在公司这么好,那我们得折腾一下,让大家能力涨涨。
这些年走过来,我们唯一没想到,环境会在2021年以后截然不同。回头来看,那些我们在乐观时做出的变化,最后却救了自己的命。
坚决转型后,我们的增益资产占比达到70%,由于转变了资产类型,不管是健康度还是品质,现在一套增益资产抵得上十套原来那样的资产。因为新模式的力量,后续我们会在收入、利润等各方面形成一个还不错或者合理的预期。
当然,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租赁行业依然非常重要。我在前面那封信里面写道,“自如不仅生存下来了,更是真正构建起了面向未来的健康发展新模式,相信这些经验和积累,也会成为未来中国长租行业健康发展的新范式。”
我的表达重点不是说,自如成为一个范式就一定那么重要,当下我最在意的是,在任何一个大的行业,一定有一种健康的模式,可以让这个行业发展更持久,让大家的存在更有价值。
3 谈“增长”:增长有多个维度,每成长一年都算数
中国企业家:华为的顾问田涛老师写了一本书,名叫《在悖论中前进》。租住市场也有一个悖论,没有规模没办法给别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只有规模也不行,还要有质量。你怎么解决“有质量的规模”这个悖论?
熊林:对。企业本来就是一个打破稳态、创造新突破和增长的地方,同时也又让自己的能力跟上。在一个行业里,任何企业的进化或创造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优秀企业都说过,一切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所以,任何时候你都要看你能服务多少客户,你要服务多少客户,这些客户今天核心的需求是什么,你的能力就应该去满足。当你能满足的时候,自然就会建立起来一定的增长闭环。
这个时候你做多少规模,他们要什么品质,你自己心里应该有数。但我觉得,很多时候做企业的过程中,做着做着,多数团队包括我自己,可能就会离客户远了。我们经常复盘,发现但凡你出点问题,都是因为走着走着你好像对客户、对市场远了,一旦离得远了,很快就会被教训一下。
中国企业家:“两端求稳”和“上规模”、“追求速度”似乎存在矛盾,你怎么提供更稳定的服务?
熊林:这个“稳”字有几个含义。当然,规模是非常重要的,你有一定规模才能服务更多人,才能让客户在这个小区、在这个商圈找房时有可选项。但光有规模是不够的,还要看质量。
我们都知道,酒店新装修以后,通常前三年有更好的转化率。但三五年以后,如果初期的装修质量不够好,就会有更多的维修,折损更快,故障更多,其实客户会越来越不喜欢。租房是一样的。我要为客户提供一个五年甚至十年的持续的租住服务,那什么决定了这十年里面的“稳”?
核心是出租率要高,价格也要相对稳定。另外,每一次客户来看房的时候,看完三套房总能选上一套房,这些都是稳定。“稳”的背后就是质量。我们初期来做自如时,左总(链家、贝壳创始人左晖)经常提醒我们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慢一点”。
因为这个行业,每套房都不一样,每一件家具、每一个电器,甚至每一块瓷砖,都要靠我们团队一点点放进去,这里就需要有一些基本敬畏。也就是说,速度太快了,质量肯定不会那么好。走到今天,虽然这个行业经历了十几年,但我觉得这方面的方差还很大。
中国企业家:你们在办公区贴着“回到盘”的海报,“盘”是指什么?
熊林:“盘”就是指楼盘、小区。我们今年提出,希望大家做到“五个到盘”,其中一个是“AI到盘”,我们希望通过这些AI工具,帮助我们员工更好地组织知识,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还希望员工能住到他所服务的盘里去,离客户更近一点,离社区更近一点,离业主更近一点。
这几年做企业过程中,我自己最大的反思就是,当自如的规模快速增长到100万间时,坦率讲,我们有些时候离客户远了,品质就会赶不上规模的增长。我自己每个月尽量做到少开让大家回来的会,我会尽量去到城市一线。
当然,如果品质做得足够好,你也一定会感知到什么时候、应该怎样做多规模。永远要倾听客户反馈,你才能获得答案。
中国企业家:作为所有企业都绕不过的问题,你怎么看待增长?
熊林:增长是企业永远的使命,增长有很多定义。过去这些年,大家提规模、利润等财务指标比较多,有时候就会得出结论说,企业不增长了。除了规模和质量指标,我倒有一个新认识,今天企业的增长有一个特点,你的年岁每增长一年,你多活一年,也是挺了不起的事。
当然,我们指的不是打引号的“苟活”或者“活得很差”。而是客户觉得,你活着还挺必要。存在就意味着你有了一个增长的维度,那么,你每多活一年,都值得给自己庆祝,每一年都算数。
4 谈重投入:让“住”更稳、更好,行业仍该坚定深耕
中国企业家:你从创业第一天起,就选择了一个比较“重”的模式,之后做的很多变革也是不断把你的系统变重,或者把你的服务变重,后来做增益租、豪宅、二手房也是这样。变重意味着你的投入会很大,而IT出身的人一般会强调信息化建设,本质是做轻。你的思考逻辑是什么?
熊林:“重不重”可以理解成一种价值创造深度。什么是一个行业里面最核心的资源要素?在这些要素里,什么叫重?投多少钱算重?投什么算重?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所以,“重不重”的核心,还是看在什么时点,选择什么维度投入资源,创造价值。这是一种选择。首先,房地产科技这个行业本身比较大,价值创造链条很长、环节很多,值得更多投入和深挖。其次才是投什么的问题。
去年我们跟景顺、GIC等多家国际知名机构,一起在石景山投入了一个投资超过12亿元的项目。后来我说,那个投资几乎花了13年才落地,形成了有人来做土地开发、有人来做资产管理、有人来做后期运营的闭环模式。
还有一个例子,比如AI到盘,未来用户去找房,不一定像今天这样,通过APP去搜索、排序、查询。也许他们会有一个AI助理,就像研究穿搭和旅行指南一样,帮他解决一系列需求。所以,在AI时代,我们有的地方做得更重了,比如设计这块儿,看似投入变重,实际是为了做成万豪式的服务品质。
中国企业家:多年前左晖跟我们交流时,谈到“互联网搬山”,衣食住行,住是最重的一座大山,可能也是最后一座需要被数字化撬动的大山。走到AI时代,你手中又换了一个杠杆,用户需求也在变化。你怎么应对?
熊林:当我们做“重”时,很多人问我,你们是不是又做了一个新业务。比如,自如美家二手房。我跟很多朋友讲,自如做租房,做家庭服务,做智能家居,今天又做二手房,实际上我们始终围绕一件事,且在里面越扎越深,核心还是要围绕中国每一个家庭,持续做深。今天我们做得还不够。
举个例子,自如美家二手房为什么要做?因为在管了几十万套业主房子的时候,很多业主想卖房、租客想买房,两端都有这样的需求。而且,今天的客户需要好房子,在二手房市场这个趋势正在极速变化。我们构建的一整套产品化体系,从设计、施工到配家具家电的供应链,甚至还有售后保障,有让房子变好的能力。
既然业主需要、客户需要,我们就做。这并非是开启了完全不一样的新业务,而是围绕家、围绕房子流转和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几个状态,相对完整地做好维护,让大家住得更稳、更好。我们做的就是这件事,从来没有变。而且,二手房业务构建的能力也会反推我们租赁的能力。
5 谈价值观与未来:稳稳地做“正确而美好的事”
中国企业家:很难的时候,你怎么让价值观成为组织的动力?
熊林:我们有三个准则去对照自己。比如,老左之前说过,我也深有体会的第一句话是,“说你所做,做你所说”。因为人很容易说高兴了,做到没做到的你都去说了。
第二句,要迭代你的文化价值观。至少在微观和中观环境里,文化价值观是我们跟自己所在组织互动的最核心元素。而且这东西我要听得懂,要为彼此考虑。“品质是使命”、“诚实守信”是我们这么多年走下来,再难时也都没有变过的,我们始终觉得资产质量是最重要的,要为客户、业主创造价值。另外,我们还是最大程度保持了“创新进取”。
第三句,以身作则。年纪大一点、资深一点、职位高一点的人,你怎么做,这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中国企业家:除了使命愿景价值观,你还增加了一条叫“要做正确而美好的事”,为什么要放到价值观或使命里?
熊林:首先“正确而美好”就是我们从“难而正确的事情”里继承下来的。
当年左总有句话说,他这一代企业家,很多时候是完成行业里面基础的事情,现状可能真的没那么美好,所以是要解决很多基础的事情,比如真房源、劳动力尊严。我算是1.5代,有一部分理念跟左总重合,但他也经常说,我有很多事情的思考跟他不太一样。但我是在他的指引下才做了自如。
为什么要提“难而正确的事情”,“难”是因为当年很多行业的事情是非常困难,甚至是非常具体的,需要挽起袖子、弄脏双手。但我也在想,我们可以用“正确”这两个字,把很多的“难”很多的“正确”都继承过来。
同时,我又觉得,像我们从事的行业,今天你到每个城市看,都能看到这些城市里面的变化,你还会觉得非常美好。第一代的创业者确实给我们解决了很多基础问题,我们也希望,在未来,新的从业者,更年轻的员工,从我们这些事情里面继续继承这些“正确而难的事情”,同时也能感受到更多美好的事情,更加阳光、更加享受这份工作。
为什么把它提炼成企业精神呢?可能更多是一个自我思考,我总觉得这个企业跟别的企业有点不一样,好像是有一股精神在注入,你得把那个精神给继承下来。
中国企业家:左总经常提到,大家要站在五年之后看现在的自己。如果今天是A点,五年之后是B点,五年之后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你的公司应该是什么样,如何走过去?你会怎么回答?
熊林:五年以后,如果我们还能稳稳地“做正确而美好的事”,就挺好。因为行业的本质就是“稳”。能正确而美好地做事,其实是很幸福的。
我们做的这个行业,我相信业主和客户对自如,对自如的管家、对自如的服务、对自如的产品,肯定还有核心需求。如果你比较可靠,比较稳,当然你做的事情也是正确的,也能看得到一些美好的向往,这个就是我们想做的。但今天确实还有很多差距,我们还要做很多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