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片片光伏板如蓝色画卷般铺展,电力工程车往来穿梭。作为山西13个绿电园区试点中唯一聚焦低空经济的特色园区,这里正以“能源革命+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书写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的新篇章。
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绿电园区立足差异化定位,锚定“聚焦低空经济新赛道,打造航空器绿色制造高地”方向,与绛县铸造、万荣液体燃料绿电园区形成“1+2”互补格局。这一定位紧扣国家“双碳”目标与山西能源革命部署,契合低空经济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需求,也与当地汽车装备制造、铜基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产业的升级方向高度契合,成为区域产业转型的破局之钥。航空器制造15%以上的生产成本来自电力,且欧盟等市场绿色溯源要求严苛,绿电园区恰好通过电价优势与绿证保障破解这双重瓶颈。
自今年9月获批以来,园区以“集中式绿电直供+分布式就近消纳”模式加速推进建设,总投资15.44亿元,预计2027年底全部建成投产。针对亚新科等出口企业需求,规划建设37MW屋顶光伏,明年12月完工后,企业综合电价成本每千瓦时可降0.3—0.4元,出口便利度大幅提升;同时配套360MW新能源项目,包含风电200MW、集中式光伏100MW等,两座110kV专用变电站同步建设,目前部分分布式光伏与储能项目已进入设计施工阶段,建成后园区年用电量约12.08亿千瓦时,绿电消纳比例超55%,碳排放因子仅0.3503kgCO2/kWh,综合到户均价约0.4597元/kWh。
园区还将搭建零碳园区与绿电溯源服务平台,借助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绿电信息透明可验。在建设运营上,由地方国企与央企合资成立平台公司,发挥双方资源与技术优势,提速项目落地。
绿电优势正释放强大“磁场效应”,目前园区已签约和洽谈9个多用途无人机集成制造项目,总投资92.1亿元,将打造从原料加工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未来,这里将成为运城“低空经济示范区”核心支撑,推动产业从“零散布局”到“集群发展”,并联动周边机场、物流基地,打通全省乃至全国绿电交易通道。此外,绿电园区项目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2.6万吨,在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永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