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大风蓝色预警。根据预报,16日至17日,全国10余省区市将遇大风,强冷空气将带来剧烈降温,部分地区降温超14摄氏度。11月18日前后0摄氏度线将南压至苏皖南部至湖北北部,居民取暖需求将进一步攀升。
固本强基 夯实能源供应基本盘


电网补强工程加速投产、跨区输电能力持续提升,煤炭产量稳中有升……共同为迎峰度冬筑牢电力与煤炭供应双重保障,全力守护百姓冬季生产生活用能安全。


坚强的电力基础设施是冬季能源保供的第一道防线。初冬时节,从内蒙古草原到黔桂高山,一批重点电网补强工程正加速推进。
11月14日,国网蒙东电力500千伏岭冯1线防舞治理工程顺利完工,标志着今年68项防冰抗灾电网补强工程全部投产;在福建宁德,古田溪水电厂的6台机组马力齐开,确保“调得动、顶得上、发得满”;金沙江上游水风光一体化大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叶巴滩水电站计划年底首批机组发电,将为华中地区冬季电力供应再添动力。
![]()
▲8月19日拍摄的“宁电入湘”工程宁夏中卫市中宁换流站
国家电网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公司新增投运500千伏及以上电网基建工程113项,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进一步提升,为保障冬季高峰用电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智并举 科技赋能提升保供效能
主动抢修让供暖季供电少出故障、快修快复,绿色电力和核能供暖让家里温度稳、空气好……科技与绿色双轮驱动,实实在在守护百姓冬日暖居需求。随着智能感知、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能源体系运行更智慧、更高效。

在雄安新区,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创新打造主动抢修模式,利用自主研发的低压故障智能辅助研判模块,精准感知定位故障位置,比客户提前一步发现问题,主城区重点区域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9%。
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供电服务中心副主任苏阳介绍,“被动抢修”转变为“主动处置”后,平均修复时长较以往降低30%以上,这个取暖季更多群众将享受到更可靠的供电。
与此同时,绿色转型正为保供注入澎湃动能。在新疆天山北麓,“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风机迎风旋转,光伏板在冬日阳光下熠熠生辉。200万千瓦煤电与610万千瓦新能源一体化项目即将全面投产,将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把绿色电力送出新疆。


“疆电外送”让新疆成为理想的“西部能源粮仓”。±1100千伏准东—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如同一条横贯东西的“能源高铁”,将“新疆电”跨越3300多公里直送安徽古泉换流站,为华东地区电力供应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8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5%,占全部发电量的约40%;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合计1.7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3%,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22%。清洁能源正逐步成为能源供应“主角”。
多能协同 保障民生暖居工业稳产
油气保供提质、储气库储备充足,多渠道保障资源供应,既让百姓冬季取暖无虞,也为工业生产稳定运行筑牢能源安全屏障。随着寒潮脚步临近,各能源企业织密安全防线,保障能源体系稳定高效运行。
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表示,近年来,我国能源保供体系不断完善,呈现出“多能互补、智能调度、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并行发展的新格局。这场覆盖煤炭、电力、油气、新能源的全国能源保供行动,正以系统化、精细化的思路为群众过冬托起稳稳的“热能底气”。
从煤炭稳定供应到电力绿色转型,从科技创新赋能到筑牢安全防线,今冬的能源保供战,是一场跨越山河、多能联动的系统大考。

随着一系列工程陆续投产、措施加速落地,能源体系的韧性与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一个更加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供应格局,正在为中国经济的稳健前行与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保驾护航。
内容来源: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