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驻希腊大使吉尔福伊尔在接受希腊媒体采访时,将矛头直指中国在希腊投资的比雷埃夫斯港,称中资控股该港口“令人遗憾”,并要求中方撤出。
她随后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增加美国在希腊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就在港口风波发酵的同时,美国媒体发现了另一异常现象:中国采购美国大豆的活动突然停滞。这与不久前白宫高调宣布的“中国将在年底前购买至少1200万吨美国大豆”的承诺形成鲜明反差。
![]()
要理解这场风波,需回溯比雷埃夫斯港的前世今生。十年前希腊深陷债务危机时,这个港口一度濒临破产,是欧洲和美国都袖手旁观的“负资产”。正是在此困境下,中国企业雪中送炭接手运营,经过十余年精心打造,硬是将其发展为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枢纽。
如今的数据显示,比雷埃夫斯港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已达510万TEU,为希腊直接创造4300个工作岗位,间接带动12000人就业,连希腊GDP都被拉高一截多。
当地船长坦言,港口繁荣后,餐饮、物流生意全带动起来了,老百姓才有饭吃。这样一个被希腊民众普遍感激的合作项目,如今却成为美国干预的对象。
当我们将视线转向大豆贸易领域,今年1至8月份,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确实达到1680.1万吨,同比暴涨31%。
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前期订单的集中兑现,反映了国际贸易中典型的“时间差”效应。从签订合同到货物运抵中国海关,往往需要两到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
而当下大豆采购停滞的原因,实则根植于基本的市场规律。目前进口美国大豆需缴纳13%的惩罚性关税,而巴西大豆仅需3%的基础税,成本差距悬殊。这13%的关税并非中国单方面加征,而是特朗普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政策产物。
中国早已从南美多元化采购大豆,库存充足,并不急于进货。这种市场行为却被部分美国政客和媒体解读为中国的“政治操纵”或“耍手段”,而忽略了背后的商业逻辑。
一位伊利诺伊州农场主直言:“相比补贴,我们更想要稳定的市场。”这种呼声反映了美国农业界的普遍心态。专家警告,若中国完全不采购美国大豆,美国将面临大豆产品滞销的困境。
美国对华政策一方面在各个领域打压中国,从科技封锁到军事围堵,如今连中国在海外的正常商业投资都要干涉;另一方面又无法承受与中国经济“脱钩”的代价,始终期待从对华贸易中获利。
中国企业接手时,比雷埃夫斯港港口运营举步维艰,连员工薪资都难以按时支付。经过中方运营,不仅扭亏为盈,还构建起连接港口与中东欧腹地的多式联运网络,成为亚欧物流的关键节点。
而大豆贸易的起伏则完全遵循市场规律。放着便宜的巴西大豆不买,偏要采购昂贵的美国大豆,这不符合企业基本的商业逻辑。将正常的商业行为政治化,最终损害的将是美国自身的信誉和利益。
![]()
这种既要打压中国,又想从中获利的矛盾状态,反映了美国战略界的焦虑与迷茫。他们既无法接受中国的崛起,又找不到有效遏制中国发展的方法,于是只能采取这种前后不一、左右互搏的策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