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几日,国民党新任主席郑丽文与美国在台协会处长谷立言进行了一场会谈,会后,双方的表态滴水不漏,共同强调了台海和平的重要性,也一致主张任何分歧都应该在没有胁迫的氛围下和平解决。
与此同时,岛内民调变化凸显,有7颗“钉子”也需要大陆拔出,它们都是谁?郑丽文又向两岸喊了一句什么话?
![]()
民心思变:坚实却不承重的地基
岛内的风向,真的在变,最新的民调数据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人心向背。数据显示,对于“未来台独”的支持率出现了显著的下滑,相较于去年12月,直直地跌落了7.5个百分点。
这可不是个小数字,换算一下,这背后代表着大约150万民众态度的转变。支持率跌至44.3%,这也是赖清德上任以来的最低点,过去被视为“台独”势力的“铁票仓”,如今似乎也开始被侵蚀了。
人们为什么开始动摇?答案很简单,两个字:焦虑。弥漫在岛屿上空的“战争焦虑”,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
![]()
赖清德上台后的一些行为,在部分民众眼中显得颇为“离谱”,这进一步加速了民意的流失。再加上郑丽文等人批评的“绿色恐怖”氛围,党同伐异的做法,让社会氛围愈发紧绷。大陆一系列反“台独”的措施,也同样被认为是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
这股寻求“避战求和”的民意,为缓和两岸关系的论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正当性,听起来似乎是国民党等在野力量的大好机会。
![]()
但现实却骨感得多,这股民意虽然坚实,却无法直接承载起政策转向的重量。看看立法机构的权力结构就明白了:国民党拥有52个席位,民进党紧随其后占了51席,呈现出三党不过半的尴尬格局。
这意味着,国民党虽然可以凭借微弱优势掌控议事程序,给执政党制造麻烦,但却动不了真正的奶酪。行政决策的主导权,那些真正能拍板重大议题的权力,依然牢牢掌握在赖清德的手中。民意的地基已经打好,但通往权力顶层的传导机制,却被堵得严严实实。
![]()
外部压力:为你量身定做的囚笼
如果说内部的权力掣肘是一道坎,那来自外部的压力,则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囚笼,为台湾的自主空间划定了清晰的边界。郑丽文与美方的会面,就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
据说,美方非常希望能够确认蓝营在防务预算上的真实立场,这背后透露出的,是华盛顿对台湾的定位——一个在战略上对抗大陆的工具,一个需要不断投入资源的“提款机”。
![]()
在这种战略思维下,任何可能削弱台湾防卫姿态的言论都会引起美方的高度警惕。郑丽文此前曾对大幅增加军费持保留态度,这显然不符合美方的期待。
可以想见,在那场闭门会谈中,她可能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美台互动的核心议题,早已被设定为如何提升台湾的自我防卫能力与社会韧性。
![]()
而营造这个“囚笼”氛围的,还不止美国一家。近期G7(七国集团)的集体表态,被形象地比喻为钉入两岸关系中的“七根钉子”,是阻碍统一的实质性障碍。
这伙人的话术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硬,也越来越精巧。在最近的G7峰会文件中,成员国各自的“一个中国政策”这种提法被刻意淡化,甚至不再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反复强化“反对以武力或胁迫改变现状”的措辞。
![]()
这种“去模糊化”的操作,大大削弱了以往表述中“与中国发展建设性关系”的善意,被指是在台湾问题上指手画脚,释放极其错误的信号。尤其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更是在政治层面发表了不少强硬言论。
尽管其国内对于“台湾有事”是否真的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还存在巨大争议,但这并不妨碍政客们以此为筹码,不断推高区域紧张。这种国际舆论的塑造,实际上极大地压缩了台湾自身的政策灵活性,也堵死了许多两岸对话的可能空间。
![]()
钢丝绳上的平衡术
面对“民意有所依,权力有所限,外部有所压”的复杂牌局,以郑丽文为代表的国民党力量,除了走钢丝,别无选择。他们必须在安抚民众、应对政敌和满足盟友这几个鸡蛋上跳舞,而且一个都不能碎。
这种平衡术,首先体现在言辞的巧妙拿捏上。对内,他们严厉批评民进党搞“绿色恐怖”,以此与岛内求稳怕乱的民众情绪产生共鸣。但一转身,尤其是在见完美方面孔之后,话风就会有所调整。
![]()
郑丽文补充发言,希望两岸能够“共好双赢,免除战祸”。这种表述既传递了和平的意愿,也展现了在重压之下的策略性应对。虽然她对民进党的核心批评并未改变,但言辞上确有微妙的缓和。
更艰难的考验则在具体的政策层面,国防预算就是一块试金石。赖清德政府已经提出了中长期提高军费的目标,国民党如果一味反对,很容易被贴上“危害安全”的标签。
![]()
可如果全盘接受,又无法向自己的支持者交代,毕竟民众“不愿当提款机”的呼声非常真实。怎么办?只能拿出替代方案。郑丽文若想坚持自己的立场,就必须提供一个同样有说服力的建军思路。
这套替代方案,不能是简单的削减预算,而是要聚焦于更聪明的花钱方式。比如,大力发展能够以小博大的“不对称战力”,全面强化社会的“民防韧性”。
![]()
在军购结构上进行优化,避免无效投资,同时在军事演训的强度与经济的承受力之间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这套组合拳,试图在满足外部安全期待和回应内部民意诉求之间,找到一条狭窄的通路。
然而,这条路能走多远,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那所谓的“窗口期”可能稍纵即逝,要把这些政策口号,真正转化为可以执行的预算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其难度超乎想象。
![]()
结语
缓和路线的未来,不仅考验着国民党的政治智慧,更深层次地,取决于整个台湾社会,能否在美国等外部势力设定的安全框架与自身民众对和平发展的真实需求之间,达成一种新的、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共识。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真正能够定义最终格局的决定性力量,或许并不在这些眼花缭乱的政治攻防之中。大陆日益增长的综合实力,以及岛内“台独”基本盘的持续松动,这两大趋势,才是真正塑造未来的深层地质运动。
![]()
参考消息2025-11-1《“美国在台协会”将约郑丽文会谈,台媒称美方急于确认蓝营对防务预算立场》
澎湃新闻2025-11-13《外交部:敦促七国集团停止操弄涉华议题、干涉中国内政》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