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在云南的一些地方的绿化带里面,人们经常会看到一种叶子长得很大、看上去长得有点像油麦菜一样的植物。
这种植物的叶片挺大的,舒展开来之后就像是撑起了一把绿色的伞,看上去很漂亮。
![]()
长久以来,昆明、大理、丽江等城市的市民早已习惯了这种绿化带植物的存在,但却不想,这种植物后来经过培育,竟然成了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菜。
而且因为太受欢迎了,所以它很快就成了餐桌上的一种“网红菜”,不管是涮火锅还是炒着吃都好吃。
![]()
而且它的价格也不便宜,能卖到50块钱1斤的样子。
但有一点比较神奇的就是,这种菜只有中间的嫩叶是能吃的,其他的叶子不好吃。
不过中间的嫩叶被摘走之后,这种植物还能接着生长,所以也是能可持续利用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植物从绿化带走向了餐桌呢?
![]()
![]()
«——【·珍贵的菜·】——»
大约在今年的11月份,有网友在网上发了一条动态,动态上是一张绿色蔬菜的图片。
这种植物叶片肥厚,叶子上还发着微微的光,网友说这种菜真是太好吃了,问有没有人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
很快这位网友就收到了很多人的留言,说这种植物叫做巢蕨,炒菜吃确实非常好吃,但价格比较高。
但有一位云南的网友却表示:这种植物是云南绿化带上的植物!
其实这种植物确实是绿化带上的那种植物经过培育之后出现的,它叫做南阳山苏蕨。
![]()
而巢蕨之所以能成为南方绿化的“常客”,凭借的是其超强的适应能力、独特的景观价值和极低的养护成本。
首先,巢蕨的生长习性堪称“皮实好养”,完美适配南方的气候环境。
![]()
它原产于中国南方各省区,以及东南亚、澳大利亚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天生就适应温暖湿润的气候。
其次,巢蕨的生长方式灵活多样,为绿化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
![]()
作为附生植物,巢蕨不像大多数植物那样依赖土壤生长,它可以附着在树干、岩石、墙壁等物体表面,通过叶片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养分,根系仅起到固定作用。
这种特性让它成为“立体绿化”的绝佳选择——在公园的大树干上,它能与树木共生,形成“树抱蕨”的独特景观;
![]()
在城市的挡土墙、景观石上,它能覆盖裸露的表面,增添绿色层次;
甚至在室内的盆栽中,它也能依附于枯木、水苔之上,打造出自然野趣的盆景。
再者,巢蕨的景观价值突出,它的叶片呈阔披针形,长可达100厘米,宽10-15厘米,叶片边缘光滑,颜色浓绿有光泽,质地厚实有韧性。
![]()
成熟的巢蕨叶片从中心向外辐射状展开,形成一个中空的“鸟巢”状,不仅造型独特美观,还能在叶片间截留雨水和落叶,为自身及周围的小型生物提供水分和养分,形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在绿化应用中,巢蕨既能作为背景植物营造浓密的绿色氛围,也能作为前景植物展现独特的形态美,无论是孤植、丛植还是与其他植物搭配,都能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
此外,巢蕨的抗污染能力较强,城市道路旁的绿化植物不仅要美观好养,还要能抵御汽车尾气、粉尘等污染物的侵袭。
巢蕨的叶片表面有一层蜡质保护膜,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能阻挡污染物附着,同时它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
对于绿化部门来说,巢蕨不仅种植成本低,而且后期无需频繁浇水、施肥、修剪,养护成本极低,自然成为南方城市绿化的“首选植物之一”。
那么它又是怎么被培育成餐桌食材的呢?
![]()
«——【·好吃的菜·】——»
虽然南阳山苏蕨与绿化带上的巢蕨同属近缘种,但能成为餐桌上“网红菜”的它,并非野生巢蕨的简单“移植”,而是经过农户长期筛选、培育后的专用品种。
它的外貌、生活习性都与野生巢蕨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它能成为美味的关键。
![]()
南阳山苏蕨的外形与巢蕨相似,都呈“鸟巢状”丛生,但作为食用品种,它的叶片更具“食材优势”。
从整体形态来看,南阳山苏蕨的植株相对矮小,成熟植株高度一般在30-50厘米之间,比绿化带上动辄长到1米以上的巢蕨更紧凑,便于采摘和管理。
![]()
其叶片是最突出的特征——相较于巢蕨叶片的狭长单薄,南阳山苏蕨的叶片更宽、更厚、更短。
叶片质地脆嫩且富有弹性,用手触摸能明显感觉到肉质纹理。
叶片颜色呈嫩绿色,比巢蕨的浓绿色更清新,叶片表面光滑无绒毛,边缘略带波浪状,而非巢蕨的平直边缘。
![]()
从生长结构来看,南阳山苏蕨的叶片基部紧密抱合,形成一个中空的“假茎”,这部分是它的核心食用部位,口感鲜嫩多汁,类似芦笋的嫩茎;而叶片的中上部则质地稍韧,适合清炒或煮汤。
与野生巢蕨叶片基部坚硬、纤维粗糙不同,南阳山苏蕨的假茎纤维细软,经过简单烹饪后即可食用,这也是它能成为菜品的重要原因。
![]()
此外,南阳山苏蕨的新叶萌发能力极强,每株每月可萌发3-5片新叶,新叶呈卷曲状,像一个个小小的“拳头”,颜色浅绿,质地最为脆嫩,是市场上的“极品”,价格也相对更高。
野生巢蕨多生长在海拔100-1900米的山地林中,附着于树干或岩石上,喜阴湿环境,不耐强光和干旱。
![]()
而南阳山苏蕨经过人工驯化后,生活习性发生了一定改变,更适配农户的规模化种植需求。
现在它能吃的部位主要是嫩茎和新叶,烹饪方式以清淡为主,旨在凸显其本身的鲜香。
但需要注意的是,培育出来的品种和绿化带上的并不一样,绿化带上的那个品种是不能吃的。
![]()
绿化带上的巢蕨是景观品种,培育目标是观赏性和适应性,而非食用性,其叶片纤维粗硬,含有较多草酸和鞣酸,直接食用会口感苦涩,且难以消化,容易引起肠胃不适。
其次,绿化植物长期接触污染物,体内积累大量有害物质,生长环境不明,可能携带病菌或寄生虫。
![]()
而且城市环境中缺乏自然的净化机制,这些有害物质会附着在植物上。
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享受这份美味的同时,更应树立保护公共环境、尊重科学规律的意识。
参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50块钱一斤的网红菜,竟是云南人的“绿化带”?》2025-11-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