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她的错》,豆瓣评分已经上涨至9.2,个人觉得还有上涨空间。
很优秀的悬疑本子,悬念很勾人。
体量轻巧,但内容厚重,人均“凶手”、处处照见人间的不堪不平,但内核又是明媚的愿景。
在“反转”被各路短剧用烂的纪元里,《都是她的错》像是古典的反转教科书。
和轻飘生硬的反转不同,处处是见谜团、见人生、见时代、见症候的有所观、有所思、有所语、有所愿。
![]()
【以下内容含剧透】
某种意义上,Peter上二楼连骗带抢拿下手机,故事或许就已经结束在血泊中;此后Marissa的反杀,Merissa和Jenny带着孩子的幸福生活,或许只是某种美好愿景。
来,展开说。

一,食腐性寄居控制狂
Peter大概是某种,食腐性寄居控制狂。
他自恋,通过打压至亲弟弟妹妹,确立自己的优越感。
他也像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信奉不择手段的厚黑学。
他伤害、摧毁别人,以救赎之名、行控制之实,享受“我是拯救者”的能力上道德上的双重优越感。
年幼时伸出腿绊倒6岁弟弟,导致他终身残疾,欺骗归咎4岁妹妹,导致她在“我差点害死二哥”的阴影下艰难成长,这么多年假装照顾弟弟妹妹,其实是把他们当作自己变态心理的养料。

妹妹的至亲爱人,为保护众人而死去,他在追思会上又充满优越感谴责妹妹:都是因为你们才有这些烂摊子,明明真正的罪恶源头是他自己。
他对妹妹这番话,让人很难不猜想:10岁时他当真只是孩童顽皮吗?会否是某种蓄意伤害呢?
就算当时只是顽皮不懂事,成年版本的Peter,对弟弟妹妹,一边摧毁一边照顾,一边谴责一边上枷锁。
表面上,是弟弟住在他家,妹妹仰仗他生活,都寄食于他,实际上,是他寄食于弟妹。
就像玄幻或武侠小说中拿活人来练功一样,弟弟妹妹是他保持自己优越感的耗材。
所以我形容他“食腐”,他享受的,不单是照顾之名下的控制,更是优越感,为了维持这种优越感,他不惜折断他们的双腿和人生。
![]()
二,反“优绩主义”
剧作在很极端的反转中,内置了常见又普遍的两大痛点,阶级、性别,我们先说阶级。
一层层反转中,所谓绑匪的目的,也从障眼法的为钱、一步步变成了“讨要回自己被偷走的孩子”。
Carrie明明是生母,明明已经接触孩子,理论上,本应该可以通过DNA测试,通过合法途径要回她的孩子。
但她选择很疯癫的方式,绑架偷孩子,计划带孩子远走他乡、隐姓埋名。
![]()
她一步步连环策划行动,迷惑性很强,挺聪明,并不是蠢到丝毫没常识的人。
之所以选择非法的绑架手段,大概是因为所谓正大光明的合法途径,在她眼中的芝加哥,是一种真空的理想幻觉,根本无法诉诸现实。
一方是殷实中产,一方衣食无着、16岁怀孕、孩子生父贩毒入狱,他们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财富资源,更是残酷的阶级门槛。
Carrie耗不起抗日持久的官司,生理的铁证,分分钟输给阶级的鸿沟。
中产夫妇和隐姓埋名的奶妈,某种意义上故事也是一出《寄生虫》变体,芝加哥不同阶级的直观对比,非常残酷。
![]()
与之相对位的,是警探一度面临的选择。豪门公子犯罪,那罪证有人帮忙上下打点,企图把实打实的检测样本,也换成不痛不痒的东西。
再比如,Colin本不必死,Carrie并不是来谋杀,她只是想揭穿。与其说那一枪意外,是混乱的不可控,不如说是因为Colin本质上想求死,他愧疚、他负罪,他冲在前面想为爱人友人亲人多做点什么。然而如果他不冲上前,卖掉豪宅填平债务,他完全可以继续优渥生活。
我们设想,将偷和被偷的关系反过来,如果是Carrie车祸之后趁着Peter昏迷、偷偷调换他的孩子,Peter发现真相之后,可以很轻松合情合理合法要回孩子。
芝加哥的法条也写着人人平等,为什么平等的法条执行时,被裹挟了大量的阶级附属性障碍?
![]()
Carrie和儿子Milo,一样有某种感官知觉的混淆。
这种罕见特质,在Carrie那里是一种贬义的神经病态,形同诅咒;
而在Milo的人生中,很可能可以被引导为某种天赋。
是诅咒还是天赋?
这是一个反优绩主义的故事吧?将隐形处的财富资源乃至种种“社会天赋”的不平,都置于同一个放大镜下。
孩子最爱的玩具Mr Chips和生父的尸体,一同被冰冷丢弃在出租屋的地上;后来孩子的玩具回到了豪宅,而那尸体从血泊到冰冷的湖水,早早结束一生,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养母温暖的家中。
![]()
三,完美母职的原罪陷阱
故事中很打动人的,是mother to mother那个瞬间。
Carrie对Marissa并无敌意,她的冤仇都是对Peter的,她眼中Marissa一样是受害者。
警探可以通过调查还原现场,依靠足够多的事实证据,做出Marissa并不知情的判断。
但Carrie没有这样的前置事实,她大概是凭直觉、凭漫长的暗中观察,确认了Marissa的受害者身位。

就像当初Marissa和Jenny迅速成为盟友,与其说这是生硬践行女性互助的口号,不如说她们共享同一种困境。
都一样易被归咎、被苛责、被过分苛责“母职完美”,都在完美之名的原罪陷阱之下,天然容易嗅到彼此的优秀和艰难。
从都是她的错,到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核心不是个案的伪装性和迷惑性,而是某种文化惯习的普遍性。
我们的文化惯习,倾向于要求完美母职。

夫妻双方都工作都育儿,但惯习更倾向于默认和强化母职,认为母亲更应该牺牲自己的事业、多花时间照顾孩子。
育儿中的任何风吹草动,一没做二没管的娃儿爹,可以泰然自若“我原谅你的错误”,而让前前后后忙忙碌碌的母亲,成为莫名被归咎的第一责任人。
这就是一种,完美母职惯习的原罪陷阱。
追问是母亲做错了什么,而不追问缺位或者半缺位的父亲。
Jenny的前夫,很显然就是母职惯习的受益人。
他是很典型的大多数,说起来无甚罪大恶极之处,带孩子没耐心、不够投入,在敏感问题上倾向于做自利式考量。
![]()
妻子忙得焦头烂额,他谎称工作走不开,实际上窝在海边车里傻乐呵刷短视频。
她在母职的过度束缚中挣扎,他成了某种合谋的帮凶。
纵使如此,也如网友们所说,他比生活中很多丈夫做得好。
他的“不顾家”,如果来参加《再见爱人》,第一轮面试大概就会因为不够劲爆而被刷掉(没有为他的错误行为辩护的意思,仅仅形容现象)。
如果说Peter这种大变态是罕见特例,那么Jenny家则是某种更普遍的常态。
事实上Peter的极端控制欲之外,也有某种普遍共性,比如对方询问儿子今天的穿着,Peter天经地义看向妻子,他全然不知、而她对答如流。
比如问及如何找保姆时,Peter同样一副“这当然是她的事儿”的态度。
很多育儿细节,都仿佛天然被打上了母职义务。

故事中的母亲们,不太是一种生理性别,也不是一种生物身份,而是从一种被规训的“有原罪的母亲”,走向更自在、更勇敢的“无错的母亲”。
《都是她的错》最大的价值,当然不在于揭穿Peter的伪装个案,而在于讲述一种更普遍的女性预期。
不必预设她有错,而应该从“完美母职、缺席父职”中松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