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上午,"短视频拍摄布光全流程"专题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512教室顺利举行。作为"影视与新媒体行业前沿讲座"系列的第20期活动,本次讲座由深圳市神牛摄影器材有限公司专业摄影师陈嘉伟主讲。讲座围绕短视频创作中的布光技术与视觉叙事展开,通过系统讲解和实例分析,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一次专业而实用的学习体验。
讲座开场,陈嘉伟老师结合个人职业历程——从商业广告拍摄到影视创作,再到布光教学实践——阐述了光线作为影像语言核心的深层价值。他提出,布光既是精准的技术实现,更是赋予影像美学风格与情感张力的艺术创作。随着影视工业的发展,灯光设备经历了从钨丝灯、氙灯到LED光源的技术革新。陈老师以实例对比了传统光源与LED光源的差异:前者功率高、穿透强、色温稳定,却存在体积庞大、发热严重的问题;后者则以轻便、节能、可调色温和可变色彩等优势迅速成为主流。他强调,LED灯不仅是灯具革新的产物,更是影像创作方式变革的象征。通过远程控制、RGB色彩调节和“音乐响应模式”,灯光正在从“照明工具”转化为“视听语言”的动态媒介。
![]()
在讲座的核心部分,陈嘉伟老师围绕“光的方向性与造型逻辑”展开讲解。他从顺光、侧光、逆光、顶光等不同光位出发,分析了光线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与心理氛围——顺光让画面平整明亮,适合呈现自然状态;侧光能增强立体感、刻画人物性格;顶光制造压迫感与戏剧冲突;逆光则在勾勒轮廓的同时赋予画面空间深度与诗意氛围。他指出,真正的影视灯光不是单纯的“打亮”,而是根据叙事需求选择光线的角度、强度与质感,用光影去表达情绪与节奏。他引用拍摄案例解释道:“用光造型,其实就是在写视觉语言——当光线有了逻辑,画面就有了情绪。”
![]()
在谈到布光的实践层面时,陈老师以多种典型场景为例,为同学们拆解了短视频拍摄中的布光流程。他展示了室内外拍摄的不同策略:在卧室场景中,暖光可营造温馨氛围,冷光则传递孤独感;在车拍中,应灵活使用吸盘灯、黑旗与柔光纸,避免车窗反光;而在树林或夜景中,逆光配合烟雾能形成极具空间层次的“光束感”与梦幻气质。他指出,所有布光操作的前提是“光线一致性原则”——主光源必须符合场景逻辑,窗外光线、反射光与人物受光方向要保持协调,否则将破坏画面的真实感与空间合理性。
![]()
陈老师着重强调,在创作中应掌握“加法”与“减法”的平衡。所谓“加法”,是通过增加光源与反射层次来丰富画面;“减法”则是去除多余的杂光与反射,使观众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在叙事主体上。他鼓励同学们在拍摄中主动思考每一盏灯的意义——“灯光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选择地让画面说话。”
讲座后半段,陈嘉伟老师还将灯光延伸至视听语言的整体构建,展示了光与声音的同步运用。他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了如何利用灯光变化模拟雷电、闪光、烟花与派对现场的节奏感,指出在短视频创作中,光影节奏往往能与音乐、音效形成呼应,从而构建更强的沉浸体验。“灯光不仅照亮画面,也照亮情绪。一个好的光效,能让观众听见光、看见节奏。”
![]()
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围绕小空间布光技巧、人物肤色精准处理、低成本设备组合方案等短视频创作中的实操痛点踊跃提问。陈老师结合一线创作经验逐一耐心解答,并强调“技术不是限制创作的枷锁”,创作者能否洞悉光线的叙事逻辑与情绪表达功能,才是影像创作的关键所在。他进一步指出,随着AI控制系统与智能灯具的普及,未来影像创作的灵活性将大幅提升,而真正具备“光感叙事能力”的创作者,将成为新媒体内容生态中最具竞争力的稀缺人才。
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陈嘉伟老师以专业、细致而富有启发性的讲解,为传播学院师生呈现了一堂融贯技术原理与艺术表达的光影实践课。从传统影视灯光的演进脉络,到新媒体语境下的光影语言革新,他的讲解让在场师生深刻领悟到:光线不仅是塑造画面的技术工具,更是承载情感、推动叙事的艺术灵魂,是影像创作中最具诗意的视觉表达载体。
![]()
图文 | 林晟尧
编辑 | 李思睿
审核 | 朱文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