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足以震动北京地产圈的暴风雨,以如此迅猛的姿态席卷而来,又以这般仓促的方式悄然退去。
11月16日深夜,中建智地、越秀北京与金茂北京的联合声明,为这场纠纷匆匆画上了句号。
事件的缘由,通过这几天的舆论发酵,相信大家对来龙去脉都已耳熟能详。
![]()
舆论场上,指责越秀的声音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中建智地的立场叙事里,越秀地产将联合体共同利益抛诸脑后,不仅打乱了板块价格秩序,更直接侵蚀了国有资产。
一部分言论将矛盾引向地域属性,给越秀贴上"外来者破坏北京楼市生态"的标签,并深扒越秀地产之前的合作“劣迹”,还有一些人则直接谴责做出这样决策的具体负责人。
但将所有过错都归咎于越秀,显然有失公允。
这场纠纷的根源,远不止越秀“违约”那么简单,而是北京楼市长期依赖的“联合运作默契”,在市场下行期彻底失效的必然结果。
早年间,北京核心板块的开发商们深谙“抱团取暖”的门道,常以心照不宣的合作构建共赢生态:联合拿地时克制出价,避免哄抬成本;营销阶段统一宣传口径,放大板块利好;价格层面默契维持梯度,避免恶性竞争。最终合力将区域价值推高,实现集体溢价销售。
这曾是被业内人士称道的“生存智慧”。
譬如七八年前的孙河板块。
在彼时限竞房开闸入市,市场竞争犹如红海的情况下,从“孙河五君子”到“孙河四公子”,即便旗下项目定位相近,也鲜有贴身肉搏的价格战,这归功于这些开发商“合纵连横”,走出了一条联合营销的康庄大道。
他们从不对隔壁项目放冷箭,反而“抱团”造势,坐实了“孙河壹号别墅区”的金字招牌。
譬如中海和金茂在大红门的竞合。
中海说:只有你,从绿金科技到摩登东方大宅,12年府府定制。
金茂说:只有你,将酒店的顶奢与豪车的极质,尽藏一院。
双方都大大方方承认对方在业内的核心竞争力,相约顶峰相见,来一场平等的华山论剑。
高手过招,给了对方足够的尊敬,把“良性对手”的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样做,开发商无需投入巨额营销费,就能共享板块热度;购房者则因区域价值共识而坚定入市,妥妥的双赢局面就这么水灵灵地达成了。
中建智地和越秀地产,一开始,显然也是冲着这个方向去的。
那时的他们,大概也想着复制前辈的成功,靠联合造势把区域价值做上去。
然而,黄杉木店刚入市,就撞上了高端客户的“争夺战”:
中海·万吉玖序凭着“玖序”系列的顶级产品力和品牌溢价,在大户型市场牢牢攥住口碑优势;朝观天珺、金茂满曜则以中小户型分流客户。
所以,黄杉木店“双子星”不仅面临激烈的内部竞争和二手房挤压,还要应对来自板块外部竞品的虎视眈眈。
客户重叠度高,去化压力陡增。当“不愁卖”的底气遭遇“抢客户”的焦虑,原本的价格约定自然难以维持。
当共赢的默契遇上生存的压力,所谓的契约,瞬间碎成了一地鸡毛。
迫于300亿区域业绩的越秀地产先跑为敬,暗中调价打破价差约定,并用不体面的方式截流客户;后知后觉的中建智地祭出了直接停止北地块审批、发函举报的强硬举措,把股东之间的矛盾赤裸裸摆在台面之上。
从“共赢”的初衷到“零和博弈”的爆发,究其根本,越秀17%的持股与操盘权不匹配,中建智地作为大股东却未能在前期通过协议锁定关键权限。
这种先天的权责错配,就像埋在合作里的定时炸弹,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必然引爆。
好在他们最终握手言和,但和解绝不是终点。
房企面对利益冲突,本该优先走协商、调解、法律诉讼这些合规路子,而非用停止审批、公开举报的过激手段。毕竟这些做法既耽误项目推进,又伤了品牌口碑,最终还可能把购房者的权益拖下水。
然而,那些在北京楼市曾被奉为圭臬的合作范本,终究被中建智地与越秀地产撕碎了那层“心照不宣”的默契面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