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乔
10年前,医院的产科是“一床难求”,走廊加床位更是常态。
![]()
可现在呢,有时候一整晚都没一个产妇来住院,让不少产科医生都叫苦连天。
就连街头采访的90后,都直言生孩子堪比“无底洞”,还不如买个几万的包,来的实在。
虽然话听着不好听,但却着实说出了现在年轻人的心声。
从10年前的“一床难求”,到现在产房空荡荡,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生孩子了呢?
![]()
不是不想生,是生不起
10年前,产科楼道里都加满了临时病床,家属凌晨3点就来排队占床位。
一晚上连做8台剖腹产是常态,产房里的婴儿哭声更是此起彼伏。
可到了2024年,景象完全变了。
![]()
产房里空了一半,有时候新生儿监护室就3个宝宝,护士们都能轮着休息了。
某医院一个月新生儿出生数从曾经的400多个跌到不足80个,降幅高达75%,不少产科医生都被借调到了其他科室。
![]()
另一家上海医院的产科医生也印证了这一点:“2012年龙年的时候,每天分娩量能有10多个,一天10台剖宫产都不稀奇。现在顺产收费才640元,剖宫产1060元,价格没涨多少,产妇却越来越少了。”
这种变化,让不少老产科医生既感慨又失落。
![]()
可能有人会问,上海作为一线城市,经济条件好,为什么年轻人不愿生孩子?
首当其冲的是“不敢生”的经济压力。
老一辈总说“添双碗筷而已”,可现在养娃的成本,早就超出了“多双碗筷”的认知。
![]()
上海市卫健委2024年的数据显示,上海户籍人口平均初育年龄已经达到31.81岁,平均生育年龄32.58岁。
越来越多年轻人把生育计划一推再推,核心原因就是“钱袋子扛不住”。
规范产检下来得1万多,顺产住院一周要8000左右,要是剖腹产更贵。
![]()
孩子出生后,进口奶粉一罐300多,一个月4罐就是1200,尿不湿一天7、8片,一个月也得500多。
这还没算早教、辅食、疫苗的钱,真不敢想往后的教育支出。
说到教育,更是让不少年轻人“压力山大”。
![]()
为了能让孩子进好学校,不少家庭掏空“六个钱包”付首付买学区房,从此背上几十年的房贷。
就算不买学区房,课外培训、兴趣班也是笔不小的开支。
兴趣班,加上教辅资料、线上课程,一年教育支出就得2-3万左右。
更让年轻人纠结的是,养娃是“单向不可逆”的投入。
![]()
自己可以省吃俭用,少买衣服、取消旅行,但孩子的奶粉、教育、医疗,根本没法省。
很多年轻人坦言:“不是不想生,是生不起、养不起,不想让孩子跟着我们吃苦”。
但“生不起”只是最考验现实条件的原因之一,没时间才是更致命的。
![]()
没时间生、没人带也是大难题
尤其是对女性来说。藏着女性生育的职场痛点。
中国社科院的数据显示,女性生育后3年内,就业比例平均下降15个百分点,就算回归职场,职业断层带来的薪资差距、晋升瓶颈也很难弥补。
这也就意味着,怀孕、生孩子会打乱缘由的工作以及晋升机会。
![]()
就算生完孩子顺利回到原有岗位,也根本没法兼顾工作和带娃。
但这种困境并非只在女性身上体现,男性也逃不过职场与育儿的两难。
不加班项目完不成影响晋升,加班的话,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孩子的功课、娱乐时间都没法全程参与陪伴。
![]()
上海的青年婚育调研也显示,52.76%的青年不认为婚姻是人生的必然选择,35.62%的未婚青年有结婚意愿,而想生两个及以上孩子的仅占19.52%。
很多年轻人觉得,职场竞争这么激烈,35岁危机如影随形,与其匆匆生孩子影响职业发展,不如先攒够实力、稳定下来再说。
![]()
再者是“没人带”的育儿焦虑。现在上海的年轻家庭大多是“核心家庭”,和父母异地分居的不在少数,就算住得近,育儿观念的冲突也让很多长辈不敢轻易插手。
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是年轻人育儿观念的转变。
和老一辈“传宗接代”的想法不同,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优生优育”。
![]()
他们觉得,生孩子不只是“生下来”,更要“养得好”,不仅要提供物质条件,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培养。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有了更多元的人生选择。
他们不再把“结婚生子”当成人生的唯一剧本,单身、丁克、晚婚晚育都被广泛接受。
![]()
很多人想趁年轻去旅行、去学习、去追求事业梦想,觉得人生的价值不只是通过养育孩子实现,把自己的人生过精彩,同样是一种成功。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要眼睁睁看着生育率持续下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生育路上的坑谁来填?
上海早已积极行动,从经济补贴到托育服务,从职场保障到教育减负,出台了一系列 “硬核” 政策,一步步填平年轻人生育路上的阻碍。
首先是最实在的经济补贴,符合条件的家庭,每个孩子每年可领取一定的补贴,且这笔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
除了育儿补贴,上海还推出“产假社保补贴”,专门为企业和女性减轻负担。
在托育服务方面,上海的行动更是“快准狠”。
2023年、2024年,上海连续两年将新增宝宝屋托额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342个宝宝屋,覆盖92%的街镇,中心城区更是实现100%覆盖。
![]()
这些宝宝屋均开设在社区内,主要提供婴幼儿的临时托育服务,家长若下班较晚或需外出办事,都可将孩子送至此处,且价格十分亲民,每月仅需1200-1800元,比商业托育机构便宜一半以上。
在职场保障方面,上海也在持续发力。
![]()
明确要求,用人单位需落实产假、哺乳假、陪产假等法定权益,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或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此外,政策还鼓励用人单位设置“生育友好岗”,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灵活休假等方式,帮助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
![]()
说到底,年轻人并非“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担心生了孩子后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担心生了孩子后职场生涯戛然而止,担心生了孩子后没人帮忙照顾,自己沦为全职保姆。
![]()
但如今,上海正通过一项项切实可行的政策向大家传递信号。
生育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年轻人并非独自面对这些挑战,有许多力量在为他们“托底”。
![]()
结语:
当大家无需再为金钱发愁,无需再为工作焦虑,无需再为没人带娃而崩溃。
当育儿成本逐步降低,当职场环境愈发包容,当托育服务日益便捷,当教育回归理性,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敞开怀抱,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
信息来源: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