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我扶着手杖,/既是音符,也是指挥棒。/左脚追问土地,/右脚回答海浪。/节拍里,我把自己,/走成一张活地图。/我翻译斜坡的暗语,/也懂得台阶的叹息,/把每一次颠簸/改写成平坦的韵脚,/让后来者的脚印,不再踉跄。”——来自上海宝山区的陈艺新写下《双重奏》,透着残缺中的不屈。
上海残障人士文学爱好者们,以诗歌为媒,抒发了他们的才情与心声。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促进中心开展的2025年上海市“阳光悦读”残疾人读书系列活动,以“世界无‘碍’,共创诗‘光’”为主题,打造全年的残健融合文学交流活动。这批诗歌获奖作品将在12月9日上海书城举办的第十届国际诗歌节闭幕式上进行集中展示。
诗歌是国际交流、融合与互动的精神之光。视障人士徐文臻(视力)写下《玉兰穿越一九三七》——观淞沪抗战纪念馆有感:“斗转星移,/一九三七的硝烟散成眼前的落英。/我攥紧裙角的瓣,/指腹发烫,/那些被侵略啃咬的岁月里,/他们的白,/是比玉兰更洁的光。”
何惠莉肢体有障碍,但心怀《暖光》——“那些蜷在关节里的疼,/被舞步踩成了碎光,/拐杖敲在地板上的响,/都带着笑的弧度。”
李伟年则在《残躯之上,灵魂的翅膀》里写下——“我以残缺的肢体为笔/在岁月化长卷上,书写坚韧的的诗行/轮椅,是我新的战马/在崎岖的道路上奔腾冲撞/每一次转动,都是对命运的宣战/每一道车辙,都刻下不屈的暂言/育杖,是我探路的星辰/在无边的黑暗中,指引前行的方向……”
《身体里的光》在俞长远的诗句里照耀着平凡琐碎的日子——“拐杖敲着盲道,/响得像铜钟晃,/盲文发了芽,/顺着扶梯往春天爬。/助听器盛着月光,/手语架道彩虹,/连起说不出话的人,/和南来北往的鸟。”
张敏在《迎着阳光,逆风飞翔——我的十年》里的一番话铿锵有力——“如果说,生命是一场竞技,我希望,我会是最终的胜利者。如果说,生活是一种磨砺,我希望,我能活出最灿烂的光芒。”
这些从心底流淌出的文字,既是生命力量的生动写照,也是文化领域无障碍的温暖实践。作为市残联为精准服务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深化全民阅读实践而率先探索实施的文化品牌,上海市“阳光悦读”残疾人读书系列活动开创了国内为残疾人系统化开展阅读服务的先河。该项目多年来开展残健融合阅读活动,通过创新形式赋能全民阅读。
原标题:《“助听器盛着月光”,上海这群特殊诗人把颠簸改写成韵脚》
栏目主编:李婷
本文作者:文汇报 许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