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数千年智慧结晶,却在现代商业浪潮中面临外来资本的渗透。
日本企业通过大手笔收购,逐步掌控部分中药资源,这不仅涉及经济利益,更牵动文化传承的敏感神经。
2024年,日本三井物产与乐敦制药联合出资约50亿人民币,收购新加坡中药连锁企业余仁生国际有限公司,此举标志着日资对中华老字号的又一战略布局。
![]()
余仁生创立于1879年,由广东人余东璇在马来西亚开设药铺起步,历经145年发展,成为东南亚知名中药品牌,经营范围覆盖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等地,门店超过170家,诊所30余间,主营中药材、成药与保健品。收购完成后,日本方持有90%股权,余氏家族仅保留10%,决策权基本转移。
这一交易源于日本企业对亚洲健康市场的长期觊觎。三井物产作为全球贸易巨头,涉足能源、化工等领域,早于2022年通过基金间接投资余仁生,熟悉其运营模式。乐敦制药则专注眼药水与保健品,寻求拓展中医领域。
![]()
双方成立特殊目的公司,2024年4月签署协议,以8亿新加坡元估值收购86%股份,6月完成交割,并启动剩余14%股权的要约收购。
交易总额折合人民币约42亿至50亿,视汇率浮动而定。日本方旨在借助余仁生的品牌影响力,强化东南亚及大中华区市场份额,推动中药产品标准化与国际化销售。
此类收购暴露中药产业脆弱性。余仁生虽注册新加坡,但其根基深植中华文化,产品多源于经典古方,如燕窝汤剂与金牌成药,传承《本草纲目》等医典精华。日本企业介入后,可能将这些方剂纳入自身专利体系,类似于津村制药以往做法。
![]()
津村自1990年代进入中国,已收购多家企业,如2021年以12亿人民币全资天津盛实百草,2022年合资健民集团掌控叶开泰老字号,2023年2.5亿收购陕西紫光辰济。
这些行动累计投资超百亿日元,控制中药饮片与成药供应链。日本汉方药市场规模达数千亿日元,占全球90%,通过注册286项《伤寒论》相关专利,实现高附加值出口,欧美一瓶救心丹售价数百美元。
![]()
文化层面的隐忧尤为深刻。中药不只是商品,更是民族智慧的载体。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李时珍的药性分类,构筑中医独特体系。日本汉方虽源于中国,却经本土改造,强调证据医学与工业生产,淡化文化源头。
收购余仁生后,日本方可优化供应链,引入GACP标准种植,提升药材质量,但同时可能导致古方话语权旁落。
国内舆论担忧,二十年后,后辈捧着日式包装的汉方药,难忆君臣佐使原理出自《黄帝内经》。类似景泰蓝、宣纸的悲剧,或在中药领域重演,外资借资本优势,抽取文化精髓。
![]()
产业现实加剧这一矛盾。中国中药企业七成挣扎于生死线,资金短缺、原料涨价、假药泛滥成顽疾。
银行贷款难获,创新乏力,反观日本企业携钞票而来,提供技术升级与市场渠道。余仁生收购前未现危机,但家族股东选择出售,反映全球化压力。
国家层面虽出台《中医药法》,保护秘方与非遗,但专利申请滞后,2024年中药出口虽破百亿美元,高端份额多被外资蚕食。日本企业布局精细,先从小厂入手,积累经验,再瞄准老字号,釜底抽薪般掌控源头。
![]()
收购于2024年6月基本完成,日本方已派驻管理团队,调整余仁生运营策略。2025年上半年,余仁生产品线扩展,融入乐敦的营销网络,东南亚销量涨15%。三井物产报告指出,此举助力其养生生态目标,计划2031年海外收入占比超50%。
中国本土企业回应活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上百古方保护项目,河南、陕西等道地药材基地整合,产量提升。
这一事件折射中药复兴的紧迫性。守正创新已成为共识,国内需强化专利壁垒、标准化建设,避免文化根基动摇。日本资本虽带来资金,却无法复制中医的哲学底蕴。华夏药香源远流长,后人当自强不息,重铸产业筋骨,方能守护千年魂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