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的种类有很多花样,笏形、饼形、元宝形、束腰形等。完整的从1两到50两,购买力很强,是古代尤其明清时期第一硬通货。
因为黄金大多不流通,铜钱只能小商品贸易。而那种标准50两的船型银锭,别说现在,在古代都不常见。
都是税银重新熔铸的官锭,流传到现代的,稍微稀有一点拍卖价都要几十万人民币。
![]()
银锭的形制演变图 来源网络
明清时期一斤是16两,一两是37.3克,也就是说50两的大银锭重1865克!
相当于现代的3.73斤,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一块就能在古代买个普通的小房子了。
而今天要介绍的,是一块万历时期的超大银锭:重达500两,超过37斤,两只手搬都费劲。
真正的稀世珍宝,可惜我们现在都没机会见到实物。
![]()
网上流传的照片 图源银锭博物馆
只有一张照片流传下来,上面刻着一行铭文:“万历四十五年四月吉(日)造镇库宝银锭重五百两”。
也就是公元1617年,明朝的万历皇帝还在位,估计此时他已经满身病痛了。他下令铸造的这块大银锭,上面“镇库宝”三个字就点明了它的身份。
它不是用来市场流通或者发饷银的,而是专门为了镇守国库、象征国家财富与气运而铸造的“吉祥物”,是国库的定海神针。
400多年前也正是货币白银化的重要时期,能造出如此巨大而精美的银锭,也从侧面说明当时明代的国库还没有那么紧张。
![]()
大阪造币局博物馆
遗憾的是,这块银锭现在藏在日本。《中国货币史》中明确记载,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日军趁乱抢到两枚大银锭。
一枚镌有“三百零二两”字样,也非常稀有,连照片都找不到。
另一枚就是这500两!当年日本的国家造币局放在了大阪,据说很多抢到的货币都藏在当地博物馆。
也有人特地跑去想看一下,结果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说明这两块银锭肯定藏在某个库房,甚至被人拿走了。
![]()
博物馆里的中国钱币
隋唐时期,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前往中国学习相关文化。很多唐代孤本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了,日本却隔三差五地出现,客观来说他们对于文物的保护还是挺好的。
镰仓时代大量宋钱流入日本,数量最多的是皇宋通宝,日本直接当货币使用,随后开始仿造,但质量不佳。
连他们自己,都把中国官方钱币称为“精钱”,而仿制钱币被称为“恶钱”,以示区别。
明朝后,永乐通宝流通整个东南亚,日本各个大名将其印在家族的旗帜、头盔、铠甲上面,视为荣耀。
![]()
织田信长铠甲和永乐通宝旗帜
他们也仿制了大量永乐通宝,并通过海上贸易获取了长足的经济发展。
清代后,日本本土的宽永通宝反客为主,在中国流通了上百年。甚至还有一些商人制造大量劣质钱,专门倾销到中国市场,沿海部分地区的商业几近崩溃。
这块见不到实物的大银锭,是日本的“掠夺证物”。
而研究了各种经济史之后,也会明白这个国家一旦时机到了,他们就会立刻暴露出狼子野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