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里就没有穷人,各路侠客大碗吃肉,大口喝酒,然后豪气扔下一块大银锭。
更壕的就是“金叶子”,一小片轻飘飘地落下,整个店都能包场。
但作者一般尽量避免写古代经济,不擅长的话一不小心就露馅,所以至今仍有个谜:那就是小说里天天打架的江湖人士,钱到底哪挣的?
![]()
图源浙江博物馆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就真切的记载过金叶子,又叫“叶子金”。
以前大家都以为是树叶形状的黄金,包括小说里也这么写。但近年来在浙江等多个地区,出土了各种钤有不同铭文的折垫状金箔。
大家才明白,原来所谓的“叶子”更像一张“书页”,所以又叫金页子。
典型的造型是折成十页,想来是方便携带和随时切割交易。这也符合走江湖的特点,如果是铜钱进行大宗交易,动不动几十上百斤,那得用马车拉了。
![]()
图源台州博物馆
台州博物馆还有个好玩的,金叶子上清晰戳印着“天水桥东·周五郎铺”。
好家伙,原来姓周的早在南宋时期就开始卖黄金了,难怪现在全国各地的金铺,大多都带有“周”字(开个玩笑)。
纯金箔制成,长10厘米、宽4厘米左右,整张成色一般都超过97%,重40克,按现在的金价也有三万七千多元了。
上面的戳记四角印着地名,比如“铁线巷”、“保佑坊南”,都是南宋临安城的街巷,相当于今天的金融街。
中间是铺主名字,像“陈二郎”、“阮六郎”,下面还盖着“十分金”的保证章,有的还加个独特符号。
![]()
图源中国港口博物馆
这就是古代的“防伪标签”和“品牌代言”,相当于有信用的“银行金卡”,购买力十分强悍。
根据记载,在南宋就这一片金叶子,能换10两银子,甚至溢价换3.5万文铜钱(因省陌制,南宋一两银能换三贯多铜钱)!当然是整片一两重的换算,可不是切割开的。
那时候饭店里的煎鱼、鸭肉、炒鸡什么的,一份才20文,普通人吃顿饭花个100文就挺丰盛了。
这么算,一片金叶子能吃上350顿大餐!如果是在物价平稳的南宋中期,一片叶子就能换约四千斤大米,够一家人吃上几年。
![]()
考古修复
要是哪个南宋人兜里揣着这玩意儿,绝对是富豪,随便撕一小片就能胡吃海喝很长时间,比现在刷信用卡还方便。
事实上北宋时期就有椭圆形的“叶子金”出现了,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就是说汴京当时出现了一些金银铺子,和现代一样,装修得富丽堂皇!
都是富人进去消费,铜钱一换动辄上千万,把作者都吓到了。
![]()
北宋金叶子 图源通州大运河博物馆
出土的金叶子常和铜钱、银器一起发现,说明古人也懂“资产配置”,金子当长期储蓄,铜钱零花用。
元代《文献通考》记载,在北宋大观三年,京城一些人唯恐铜钱快速贬值,都争抢着一车车地把铜钱运到金银铺,换成黄金!
所以说天底下没有新鲜事,自古以来都是这么操作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