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阿童木
原生生物、细菌与病毒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多样的营养劫持策略,使它们能够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复制并繁衍。这些机制在寄生关系中已得到深入研究,但在另一类更微妙的共生关系——胞内互惠共生(intracellular mutualism)中,其代谢交换方式仍知之甚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营养转移是胞内互惠共生体维系互利关系的基础,更是宿主与共生体代谢整合的关键【1】。
昆虫普遍携带胞内互惠细菌(内共生体),帮助宿主在营养受限的生态环境中生存。通过合成宿主无法从食物中获得的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和辅酶,内共生体使昆虫能够依赖单一食源度过一生,如血液(采采蝇、臭虫)、植物韧皮部汁液(蚜虫、粉蚧)或谷物(谷象虫)【2】。由于长期的母系垂直传播,内共生体经历了极端的基因组简化,丧失了自由生活细菌的重组与修复能力,与宿主共同进化出互补的代谢网络。
这些胞内互惠细菌往往被安置在宿主特化细胞——拟菌细胞(bacteriocytes)中,常聚集形成拟菌体(bacteriome),构成跨界的“代谢工厂”【1】。近年来的多组学研究显示,多种宿主昆虫的转运蛋白家族发生显著扩张,例如在豌豆蚜中,部分转运蛋白可介导拟菌细胞膜及包围共生体的共生膜(M3膜)上代谢物的跨膜运输【3】。然而,与宿主相比,内共生体的基因组极度简化,仅保留少数转运蛋白基因。这一反差引出关键问题:内共生体究竟如何从宿主细胞中获取营养?在同一拟菌细胞内部,不同细菌之间是否也存在代谢物交换?这些问题的答案,是理解宿主–共生体代谢整合的关键所在。
近日,法国国家农业、食品和环境研究院Anna Zaidman-Rémy和Abdelaziz Heddi等合作在
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
Bacterial tubular networks channel carbohydrates in insect endosymbiosis的研究文章, 以稻象虫(Sitophilus oryzae)及其内共生菌Sodalis pierantonius为模型 , 发现象虫内共生菌的外膜会大规模延伸,形成三维 “管网”( tubenets) 结构 ,与宿主Rab5/Rab7囊泡紧密相邻,其结构中富集碳水化合物信号。同步辐射碳谱与免疫金标分析证实管网源自细菌外膜,含有典型外膜蛋白OmpC及糖转运系统,可高效吸收葡萄糖。该结构显著放大了宿主–细菌的接触界面,形成高效的“糖网管道” , 使糖类可跨越宿主–共生体界面高效转运,支撑细菌合成芳香族氨基酸并促进宿主发育 与适应 。
![]()
象虫的拟菌体位于肠腔与体腔之间,与肠腔并无直接连接,其营养运输机制长期未明。作者发现象虫的肠上皮细胞内存在密集的囊泡网络,且Rab5(早期内体)与Rab7(晚期内体)在上皮细胞中极化分布——Rab5信号集中于腔面顶端,而Rab7信号富集在靠近拟菌体的基底侧。这种排列暗示营养物可通过转胞作用从肠腔被内吞,经囊泡转运至拟菌体周围,实现跨上皮层的快速营养运输。而在缺乏共生体的幼虫中,这种Rab5极化明显减弱,提示共生体或拟菌体影响了宿主囊泡运输与代谢状态。
在稻象虫的拟菌细胞内,S. pierantonius 直接暴露于宿主细胞质中,并未被宿主膜包裹,却产生大量直径约20纳米的管状膜延伸。这些膜管在三维空间中互相交织、分叉,形成致密的管状网络。电子断层重构显示,这些膜管沿着细菌外壁平行延伸,并在多处与外膜直接相连,同时又彼此相互连接,将周围空间‘织’成致密的网状结构,作者将其命名为“tubenets”(管网)。
免疫金标分析显示,管网上富集细菌外膜标志物——脂质A、外膜脂蛋白Lpp及OmpC,确认这些管网结构源自细菌外膜。电子断层重建揭示,管网纵横连接多个细菌个体,在三维空间中形成密集网络,显著扩大了细菌与宿主细胞质的接触面积,为代谢物交换创造了庞大界面。
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发现,管网的存在与内共生体的代谢活性和基因组状态密切相关。在基因组高度简化、已进入长期稳定共生阶段的古老共生体系中,细菌被宿主膜包裹,几乎不再具备膜管结构。而在与稻象虫近缘、细菌负荷高的玉米象中,管网十分发达;相反,在内共生体数量低、角质层较薄的小麦象中,几乎看不到类似结构。这一模式表明,管网的形成与共生阶段及代谢强度密切相关——它们出现在共生尚未完全“内化”、细菌仍承担高强度营养合成任务的体系中,可能是支持细菌活性与宿主发育的结构性创新。
为了探究这些膜管在分子层面的功能,作者利用同步辐射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STXM)进行原位化学成像,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碳K边吸收光谱。通过与后续TEM定位配对,他们分别采集了细菌胞质、管网、宿主囊泡、线粒体及细胞质的碳谱信号。谱线分析显示,管网与宿主囊泡的碳谱高度类似于糖类标准谱,而细菌胞质与线粒体更接近蛋白或氨基酸特征。拟合结果表明,管网中的碳水化合物信号最为显著,几乎与宿主囊泡相当,揭示出两者在化学成分上的一致性。结合肠道糖组学结果,作者发现稻象虫肠道中的主要可溶性糖为葡萄糖,由此推断管网可能与宿主囊泡共同构成糖转运通道,将碳源直接供给共生菌。
从细菌角度看,S. pierantonius 的基因组虽已退化,但仍保留并高表达多种糖代谢与转运系统,包括葡萄糖特异性及N-乙酰氨基葡萄糖特异性PTS转运蛋白。OmpC 蛋白既位于细菌外膜,也分布于管网上,暗示葡萄糖可被动进入管网腔,再通过PTS系统主动转运入胞质。由此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碳流通路:宿主囊泡释放糖,管网捕获并扩散,再通过OmpC及PTS系统导入细菌胞质,并用于芳香族氨基酸合成,从而支撑宿主角质层的发育与硬化。
![]()
本研究揭示的管网结构不仅是代谢通道,更是共生关系的物理体现。与哺乳动物肠绒毛、胎盘绒毛树或植物根系中的丛枝真菌网络类似,管网通过扩大膜面积来放大营养交换界面,体现了跨界的趋同进化策略。对于细菌而言,这是一种极具代价但高效的适应方案:在宿主细胞内主动构建三维“糖网”,以维系共生关系的代谢基础。这项工作为理解胞内共生的物质交换提供了形态学基础,也展示了细菌如何在宿主细胞内重塑膜系统,实现从被动寄居到主动吸收的进化转变。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10.001
制版人: 十一
参考文献
1. McCutcheon, J.P. The Genomics and Cell Biology of Host-Beneficial Intracellular Infections.Annu. Rev. Cell Dev. Biol.2021; 37:115-142.
2. Douglas, A.E. The microbial dimension in insect nutritional ecology.Funct. Ecol.2009; 23:38-47.
3. Duncan, R.P. et al. Dynamic recruitment of amino acid transporters to the insect/symbiont interface.Mol. Ecol.2014; 23:1608-1623.
学术合作组织
(*排名不分先后)
![]()
战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
![]()
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BioArt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为BioArt所拥有。BioArt保留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近期直播推荐

点击主页推荐活动
关注更多最新活动!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