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报一片向好之时,亚马逊却在中国区砍下了“最狠的一刀”。
一些团队在一天内被整组撤掉,有员工上午还在做旺季冲刺,下午就被叫去签告别文件。节奏之突然、范围之广,让不少业内人士直呼“完全没有预兆”。
![]()
AMZ123获悉,亚马逊近日正式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减约1.4万名企业白领岗位,涉及 PXT(人力)、AWS、广告、设备服务等多个关键部门。这是自 2022 年底以来,公司规模最大的一次组织收缩。
不过相较于“裁员规模”,业内更关注的是:中国区受到的冲击明显更重。
近日,多名离职员工透露,中国区的裁员比例远超全球平均(约 4%),有团队被要求“直接减掉一半人手”,部分本地职能的管理权限也同步上收美国。招聘冻结、预算收紧、团队突然拆散,成为这段时间中国区办公室的日常现象。
![]()
从裁撤对象来看,中层是这轮调整的第一批“清理目标”。亚马逊给出的内部理由是“组织结构过厚、沟通链路过长”。因而为了压缩层级,总部定下了一个并不常见的标准——带团队人数少于7人的管理岗,将被优先优化。
与此同时,ESM(卖家管理团队)、LCS(招商团队)等业务部门也被波及。
一名刚办完离职手续的员工回忆,这次调整几乎没有任何缓冲:“上周还在推进旺季项目,这周团队名字就从组织架构图里消失了。节奏快得超出所有人预期——甚至连来通知我们的 HR,随后也收到了裁员邮件。”
从外界视角看,这次变化看似突然,但从近两年的组织趋势去看,也并非毫无征兆:
AI的深入应用,或是这轮调整更直接的背景。
亚马逊高层在内部信和公开场合都强调,AI 正在重塑公司的工作方式,公司未来“需要更少的人来做今天的工作”。过去依赖人工处理的卖家咨询、审核、广告建议,正由智能系统和统一流程接管,人工判断的空间被不断压缩。
在这一背景之下,本地团队承担的沟通、支持类职能自然更容易被调整,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区成为本轮裁撤中最早、最明显的区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轮调整踩在了一个对卖家非常微妙的时间点:
一边是旺季节奏提前、广告成本走高、税务与合规压力叠加;另一边,本地支持窗口在快速缩减,新手卖家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通过运营、客户经理获得细致的指导和“翻译”。
对不少刚上车的中国卖家来说,能直观感受到的变化不是亚马逊裁了多少人,而是——问题变多了,但能问的人变少了。
也正因为如此,这场看似是“组织结构”的调整,最终传导到一线卖家那里,变成了一种更强烈的不确定感:平台还在,但原来那套可以靠人解决、靠本地沟通缓冲的空间,正在迅速收紧。
如果说裁员是表象,那么推动平台调整的真正力量,是AI正在深入跨境链路的每一个环节。
平台端:从人工判断走向系统决策
在平台侧,AI 已经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直接进入了业务链路。
亚马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AMZ123了解到,自今年起,亚马逊就把多项 AI 工具真正推向前台和卖家端:Rufus购物助手在美国全面落地,用户一句话即可获得商品对比与推荐;广告端的智能投放与生成式创意工具,正在减少运营在调词、调价上的日常动作;新品监测工具也会实时提示竞品波动、库存风险,让运营从“自己判断”变成“根据系统建议做决策”。
审核和卖家支持同样如此——标题、类目、图片合规的大部分初判已交给模型,人工窗口持续收缩。
“减少对人工判断的依赖,让每一步都有标准答案”,正在成为平台内部越来越明确的方向。
TikTok Shop的AI介入更具“场景感”。在直播间,平台的 AI 导购已经能实时分析观众提问与评论:当用户询问一款手机的续航时,系统会自动调取数据并给出对比说明,甚至会根据直播间的反馈,提示主播重点展示哪些功能,直播节奏因此变得更“懂观众”。
短视频端的推荐逻辑同样在被AI加速重写。TikTok会根据用户过去的点赞、停留、互动等行为,自动匹配更符合其审美与消费区间的商品;智慧比价、降价提醒、虚拟试穿、AI 搜索等能力也早已成为标配。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市场,AI主导的个性化种草,已经贡献了TikTok Shop约 35%的GMV。可见,平台的算法并不只是“推内容”,而是在主动“筛选商品”,把最有可能成交的货推到用户面前。
此外Target推出生成式AI礼品向导“Bullseye Gift Finder”,沃尔玛自研AI平台 Wallaby,用于整合搜索、对比和推荐等。AI 已经开始成为平台重新塑造购物链路、压缩水分成本的关键工具。
![]()
值得注意的是,AI介入平台侧的深度也在不断提升。
AMZ123了解到,ChatGPT正式推出“即时结账”(Instant Checkout)功能,并率先接入Etsy 与 Shopify。用户只需在对话框里描述需求,系统便会自动从平台抓取符合条件的商品,输出预览图、价格和推荐理由;若接入 Stripe支付协议,还能在聊天窗口内直接完成支付、调取订单信息(目前仅限美区)。
![]()
某种意义上,这标志着AI已经跑通了从“需求生成 → 商品筛选 → 下单支付”的完整链路。
对平台而言,这是进一步把复杂决策标准化、流程化的信号;对行业来说,也意味着未来的购物入口、分发逻辑与运营方式,正在被AI重新定义。
卖家端:从“靠人力”转向“靠模型”
ChatGPT 掀起第一波热度后,今年年初DeepSeek的加入,则让不少卖家第一次感受到“模型真正能替代人的那部分工作”。
此前AMZ123在文章中提到,已有头部大卖已开始把AI引入日常操作。例如,道通科技已将DeepSeek做了本地化接入,用在文案生成、客服回复、内部工具开发等场景上;赛维时代和华凯易佰也在测试用模型替代部分写作与数据整理流程,过去需要多人分工的内容、报表、脚本,现在可能由一两个人结合模型完成。
与此同时,致欧科技也披露,公司已在客服、文案、视觉内容、VOC 洞察、产品研发、流程自动化、日常办公与软件开发等多个环节使用 AI;安克创新也在持续扩展 AI 的应用边界,探索更多提效和产品落地的可能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首次AI在卖家侧跑出应用。
早在大模型风口形成之前,义乌就曾推出了针对小商品贸易的大语言模型,并上Chinagoods AI 智创平台。
中国新闻周刊此前报道,义乌商家孙丽娟就是最早一批尝试者——多语种视频、跨境详情页、促销脚本都能自动生成。她发布的西班牙语商品视频甚至吸引一位墨西哥买家专程飞来义乌洽谈采购,这是AI为中小卖家打开的新路径。
可以确定的是,当下AI模型已然成为平台及卖家的“第二战斗力”。谁先把重复劳动交给系统,谁就能把时间和资源投入到更关键的位置。跨境竞争的速度,或将由此重新排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