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阿姨退休三年了,每天小区遛弯、跳广场舞,生活规律,人也开朗。最近却总觉得人变“糊涂”了:刚收拾好的房间,下一刻就忘了东西放哪儿;下楼买菜,总丢三落四,有时连回家的路都要琢磨半天。
家人开始只是笑她“年纪大了,粗心”,直到一次出门,她险些走丢。大女儿赶紧带她去医院。医生详细问诊后一脸凝重:“不少中老年人把这些当作普通衰老,其实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表现。尤其是身上这三处变化,出现就得高度警惕。”
![]()
听到这里,你是否也忍不住心头一紧?或许,我们身边的父母,甚至自己,都有过类似的“小糊涂”。但你是否知道,“老年痴呆”绝非无缘无故降临,而是长期忽视健康信号、放任早期症状“拖”出来的?
尤其是下面的三种异样,多数人都容易忽略,而它们却极有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隐秘预警。这到底是哪三处?为何说“越拖越严重”?
医生建议,出现这些信号一定要争分夺秒去医院详查,不仅关乎生活质量,更影响晚年自理能力。现在,或许就有你关心的人,正走在“被拖延耽误”的路上。
![]()
很多人以为:记忆力变差、思维反应慢,是自然衰老所致。其实,医学研究明确指出,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进展性、不可逆的脑部疾病,并非所有人都会患。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阿尔兹海默症发病率为5%-7%,65岁以上群体风险明显增加。人的大脑如同“控制中心”,随着神经元衰减,部分区域堆积β-淀粉样蛋白形成斑块,会干扰脑信号传递,造成记忆丧失、判断力下降、行为异常等症状。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临床随访发现,近60%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在病程早期就有“反应迟钝、性格改变、日常管理混乱”等表现,而仅有一小部分人意识到必须及时就医。
医生提醒:如果你或家里人持续3个月以上出现以下三种异常,离“健康衰老”可能还有距离,及早干预才是最重要的逆转窗口。
第一处:记忆力急剧衰退,日常生活受影响
并非偶尔“想不起来”,而是反复忘记刚发生的事、熟人名字、家庭住址等关键信息。比如黄阿姨反复打电话确认午餐内容,或频繁寻问同一个问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一项流调显示,85.4%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在发病第一年就有“近事遗忘”现象。短时记忆和判断力的明显下降,是该病警报拉响的第一个信号。
![]()
第二处:语言与表达异常,沟通能力变差
平时口齿伶俐,突然变得说话词不达意、表达混乱、词语选择困难,甚至常用词“卡壳”,难以串联完整语句。协和医院的数据提示,约62%的早期患者出现过“说话变慢、用词不当”的现象。
有家属描述:“妈妈本来爱聊天,最近好像连简单买菜也说不利索。”医生表示,这种语言障碍不是紧张或老花眼能解释,极可能是神经损伤在作祟。
![]()
第三处:情绪与性格剧变,出现异常举止
原本温和开朗的人,突然变得猜忌、然易焦虑,常有强烈的不安或脾气暴躁,甚至出现无目的走动、反复整理物品、白天爱打瞌睡、晚上却常失眠。
学术报告显示,超过51%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首发症状为“情感异常”或“行为反常”。家人很容易归因于“年纪大脾气怪”,却忽略了疾病在悄悄发展。
积极干预,科学预防,降低患病风险是关键
保持心脑健康,关注“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科学管理。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阿尔兹海默症风险提升约2.5倍,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可避免脑血管损伤,为大脑“保驾护航”。
![]()
主动用脑、持续学习,养成阅读、写字、益智游戏等习惯。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报告指出,经常用脑人群患阿尔兹海默症概率降低27%。
坚持有规律锻炼,每周中等强度运动累计150分钟以上。运动能促进大脑血流、延缓神经退化,世界卫生组织《认知障碍干预指南》明确推荐此方式。
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Omega-3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中国营养学会反复强调,深海鱼、坚果、绿叶蔬菜对大脑有显著保护作用。
关注心理健康,家人要更多包容、陪伴,共同防止负面情绪积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