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当 2025 年低空经济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实施层面,毕马威在《低空经济的黄金时代》报告中预言的 “3.5 万亿元市场蛋糕” 正加速成型。从消费级无人机到商用 eVTOL 飞行器,从城市空中交通到智慧物流网络,这场关乎 “天空分配权” 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然而,剥开资本狂热与政策红利的表象,一个令人意外的真相逐渐浮现:决定低空经济未来走向的技术命门,并非掌握在传统航空巨头或新兴独角兽手中,而是被华为与比亚迪这两家跨界企业牢牢掌控。其核心底气,源于在低空经济核心技术领域构建的专利壁垒 —— 既包括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更有诸多竞争对手无法绕开的专利丛林。
![]()
专利数量碾压式领跑
专利数量的碾压式领先,是华为与比亚迪掌控低空经济话语权的基础。在低空经济产业链最集中的深圳,DaaS 数据智能体 2025 年发布的统计显示,比亚迪以 10000 项专利位居当地低空经济企业专利数量榜首,超过了 98.82% 的同行,将排名第二的大疆(7744 项)与第三的大族激光(6449 项)远远甩在身后。这一万项专利并非泛泛之作,而是深度覆盖低空飞行器的能源系统、结构设计、起降技术等核心领域。
![]()
与比亚迪在硬件端的专利积淀形成互补的是华为,这家连续多年蝉联全球 PCT 专利申请量第一的科技巨头,2023 年以 6494 件 PCT 专利申请量持续领跑,其在低空通信领域的专利布局更是堪称 “无懈可击”。根据《2025 年低空经济通信技术专利布局与知识产权保护报告》,华为在无人机通信、低空网络架构等关键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相关领域的 17%,远超高通、中移卫星等竞争对手,且通过在美、欧、日等主要市场的全球化布局,形成了严密的专利保护网。
根据国际无人机创新联盟的统计,截至2023年底,华为在5G通信技术领域拥有全球最多的标准必要专利,占比高达14.5%,而其中超过30%的专利可直接应用于低空通信场景。这些专利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优势,更是低空飞行器实现超视距飞行、集群控制和高精度定位的核心支撑。
要知道,低空经济的真正瓶颈已不再是飞行器本身的制造技术,而是如何确保数百甚至数千架飞行器在同一空域安全、高效运行。这正是华为的命门所在——低空通信技术。
欧洲无人机通信实验室在202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测试了12种低空通信方案后,只有基于华为5G-A专利技术的方案能够满足城市复杂环境下的无人机集群通信需求。”这一评价从侧面印证了华为在低空通信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在低空经济的另一端,比亚迪则凭借其在电池和能源管理领域的深厚积累,扼住了整个产业的能源命脉。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统计,2023年全球电动航空器领域使用的锂电池中,超过65%直接或间接使用了比亚迪的专利技术。这一数据背后,是比亚迪在电池材料、结构设计和能源管理系统的全面专利布局。
德国航空太空中心在2023年的一项研究中对比了多种电动航空能源方案,结果显示:“基于比亚迪专利技术的能源系统,在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5%以上。”
![]()
无法绕开的专利集群
更关键的是,两家企业的专利布局精准命中了低空经济的核心技术痛点,形成了难以绕开的技术壁垒。在低空通信这一 “空中神经网络” 领域,华为的专利优势尤为突出。低空飞行场景对通信的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要求远超地面通信,而华为基于 5G-A 技术研发的低空通信解决方案,其 “空地一体化网络架构” 专利(公开号 CN117755470A)创造性地解决了飞行器在 1-6 千米高度区间的信号切换难题,使端到端时延控制在 20 毫秒以内,满足 eVTOL 飞行器自主飞行的实时决策需求。
这种技术优势并非孤立存在,华为 ADS 3.0 智能驾驶系统与无人机视角的融合专利,构建了立体环境感知网络,已在方程豹豹 8 无人机版上实现落地,通过车辆传感器与无人机视觉数据的实时交互,可提前 2 公里侦察地形并生成三维地图,这一技术被业内专家评价为 “城市空中交通的安全基石”。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在低空通信领域的专利采用 “交叉许可” 战略,既通过与行业伙伴共享部分技术降低研发成本,又通过核心专利保留最终话语权,这种模式使其专利影响力渗透到低空经济的各个细分场景。
如果说华为掌控了低空经济的 “神经网络”,那么比亚迪则垄断了其 “动力心脏” 与 “骨骼架构”。低空飞行器的能源供给与结构轻量化是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两大瓶颈,而比亚迪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将这两大难题转化为自身的专利壁垒。与大疆联合开发的 “灵鸢” 车载无人机系统,一次性申报217 项专利,涵盖起降机构、能源管理、数据安全等核心领域,其中全球首创的车载伸缩停机坪方案,在 0.29㎡的空间内实现了无人机的动态起降与自动充电,支持 25km/h 车速下的稳定作业,解决了传统车载无人机的收纳与能源补给痛点。
![]()
更具行业颠覆性的是其能源管理专利,仰望品牌搭载的换电版无人机系统,通过模块化电池仓实现 “即换即飞”,而王朝 / 海洋系列的快充版则能在 30 分钟内补电至 80%,这两项专利直接将无人机的续航焦虑转化为可解决的技术问题,使系统成本较同类方案降低 35%,推动行业均价从 2.5 万元下探至 1.6 万元。在 eVTOL 飞行器核心的高能量密度电池领域,比亚迪的 “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热管理专利” 更是成为行业标配,该专利通过优化电池包结构与散热设计,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300Wh/kg 以上,同时解决了高空低温环境下的电池衰减问题,据《eVTOL 飞行器全球竞争格局分析》报告显示,全球已有 12 家主流 eVTOL 企业通过专利许可使用该技术,比亚迪因此占据全球 eVTOL 电池供应市场的 42% 份额。
![]()
“软硬协同”的生态壁垒
两家企业的专利布局并非孤立作战,而是形成了 “软硬协同” 的生态壁垒,这种协同效应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低空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比亚迪的能源系统专利与华为的通信控制专利在方程豹豹 8、仰望等车型上实现深度融合,形成 “车 - 机 - 云” 一体化解决方案:比亚迪提供动力与结构支持,华为提供智能控制与通信保障,大疆则贡献飞行控制算法,这个被王传福称为 “科技朋友圈” 的技术联盟,将开发周期缩短 40%,综合故障率降低至 0.3 次/ 千公里。这种协同模式产生的专利壁垒具有极强的排他性,例如 “灵鸢” 系统的 AI 拍摄模板与华为 ADS 3.0 的环境感知专利形成互补,既满足了消费级用户的场景需求,又为专业领域的拓展预留了空间。
更重要的是,两家企业都采取了 “生态开放” 的专利策略,比亚迪开放第三方开发接口,计划拓展至应急救援、地理测绘等 12 个产业,华为则通过鸿蒙系统将低空通信专利与终端设备打通,这种 “开放中保留核心” 的模式,使其专利成为行业标准的基础,其他企业要么加入其生态接受专利许可,要么面临高昂的研发成本与法律风险。
![]()
专利诉讼的案例更直观地印证了两家企业的技术话语权。2025 年比亚迪在德国遭遇的两起专利诉讼,原告分别是美国 Sol IP 公司与日本 IP Bridge 公司,涉案专利均为蜂窝通信与电池技术相关,尽管诉讼尚未宣判,但行业普遍认为这是竞争对手对其专利优势的间接认可 —— 正如 IP Fray 媒体评论所言:“选择起诉比亚迪,恰恰说明其专利已成为出海企业无法绕开的门槛”。而华为在低空通信领域尚未发生大规模专利诉讼,并非因为专利影响力不足,而是其专利布局的 “防御性” 特征:通过全球范围内的交叉许可与标准制定参与,提前化解了潜在的专利冲突,这种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专利战略,更彰显了其技术主导地位。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2025 年作为低空经济商业化的 “分水岭”,专利将成为企业生存的 “通行证”。毕马威报告指出,未来三年能在跨海物流、高原巡检、城市空中交通等高密度场景跑通商业模型的企业,将分享最大市场份额,而这些场景的核心技术几乎都被华为与比亚迪的专利所覆盖。比亚迪的 10000 项专利构建了硬件端的 “护城河”,华为的通信专利搭建了软件端的 “高架桥”,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低空经济的 “基础设施”。更值得关注的是,两家企业的专利布局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华为在飞行机器人领域的专利已延伸至自动驾驶与卫星通信融合技术,比亚迪则通过 “灵鸢” 系统验证了 “车空协同” 的可行性,为未来飞行汽车时代储备了核心技术。
![]()
结 语
当人们还在热议低空经济的政策红利与资本风口时,华为与比亚迪早已通过专利布局完成了对行业命脉的掌控。这种掌控并非源于垄断,而是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 —— 在低空经济从 “概念热” 迈向 “落地期” 的过程中,核心技术的突破往往集中在具备跨界整合能力的企业手中。华为将通信技术延伸至低空,比亚迪将新能源汽车技术移植至飞行器,这种跨界创新产生的专利,既具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又能精准匹配市场需求。对于行业内的其他参与者而言,与这两家企业进行专利合作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正如 QYResearch 在车载无人机市场预测中所强调的:“2025 年中国 45% 的中高端车载无人机市场将由掌握核心专利的企业主导,而这些专利的核心持有者正是华为与比亚迪”。
低空经济的黄金时代已然来临,但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早已被华为与比亚迪用专利书写。当飞行成为新的交通方式,当天空成为新的经济空间,我们终将发现:决定这场变革走向的,不是最激进的资本,也不是最响亮的口号,而是那些藏在技术底层、无法绕开的核心专利 —— 而这些专利,正牢牢掌握在华为和比亚迪的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