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题“男子因朋友圈无人点赞患上抑郁症”冲上网络热搜引发热议。江苏淮安35岁的小张因社交焦虑被诊断为抑郁症。如果他给别人发消息,没有得到及时回复,就会很焦虑;微信朋友圈很少有人回应或点赞的话,会觉得其他人是不是对他有意见,从而出现焦虑不安、头晕出汗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35岁男子因朋友圈无人点赞患上抑郁症,这样的事情看似“稀奇”,实则戳中了当下许多人的社交痛点。在虚拟社交深度渗透生活的今天,“点赞”早已超出简单互动的范畴,甚至成为不少人衡量自我价值的隐形标尺。有人为点赞数焦虑失眠,有人因无人关注而自我怀疑,这种被虚拟社交和他人态度绑架的“认可焦虑”,正在侵蚀人们的心理健康。正如王阳明所言,“心外无物”,真正的认可从来不在别人的指尖,而在于内心的笃定与自洽。
虚拟社交的价值异化,是“认可焦虑”的核心诱因。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将复杂的人际认可简化为“点赞”“评论”等量化指标,让社交变成了“求认可”的竞赛。当“被点赞”等同于“被喜欢”,“高互动”等同于“有价值”,人们便会不自觉地迎合他人期待:精心包装生活片段、刻意讨好大众审美,甚至为了流量放弃真实自我。这种“向外求索”的认可模式,本质是把自我价值的评判权交给了陌生人,一旦得不到预期的反馈,焦虑与自我否定便会接踵而至。而高敏感人群更容易陷入这种困境,将虚拟社交的冷遇无限放大,最终陷入心理内耗。
破解“认可焦虑”,首要在于重建内在价值认同。我们需要清醒看到,“点赞”只是社交礼仪的一种,不代表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微信朋友圈的“完美人设”多是滤镜包装的片段,无需以此为标准自我苛责。真正的自我价值,应建立在对生活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对成长的追求上——是工作中的踏实付出,是家人间的温情陪伴,是独处时的内心丰盈。当我们不再把虚拟互动当作价值标尺,学会与自己和解,焦虑便会失去滋生的土壤。也许恰如作家周国平所言,“一个人唯有学会独处,才能成为自己”。在独处中沉淀自我,才能摆脱对他人认可的依赖。
理性看待虚拟社交、划定使用边界,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尝试减少无意义的社交刷取,将更多时间投入线下的真实互动与兴趣爱好;在发布内容时,摒弃“求点赞”的功利和虚荣,回归记录生活的本真;遇到负面情绪时,及时与家人朋友沟通,而非在虚拟世界里寻求安慰。家庭与社会也应发力:家长要注重孩子的情感滋养,避免用“听话”“优秀”等单一标准评判孩子,培养其内在自信;社会要倡导健康的社交观,引导公众认识到虚拟认可的局限性,关注真实的心理健康需求。
虚拟社交本是为了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而非成为自我束缚的枷锁。点赞数的多少、他人的态度好坏,从来不该用来定义我们自身的价值。当我们学会向内扎根、向上生长,在自信和本真中寻找意义与快乐,当我们不再被虚拟指标绑架,坦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认可焦虑”自然会烟消云散。这既是对自我的温柔善待,也是数字时代守护心理健康的必备智慧。
作者 徐建辉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