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夏天,金寨县的乡亲们等来了一位“老熟人”。
不是别人,是皮定均——当时已经是福州军区副司令了。
村里人听说他要回来,连十里八乡的都赶来了。
有人提前一天就守在他家门口,就为了看一眼这个“皮家小子”变成什么样了。
![]()
结果当天晚上,皮家老屋几乎被挤爆了。
人太多,连屋檐下都站满了。
有的老大爷拄着拐杖来了,说“我还背过他上山”;有的小孩拉着父母问“他真的打过日本鬼子吗?”皮定均一边笑着应付,一边不停地寒暄,问候,握手。
他太熟悉这些面孔了,可又觉得陌生。
![]()
很多人看着他的眼神里,藏着一种复杂的期待。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走了。
不是正常离开那种走,是没打招呼、没说再见,连夜悄悄走的那种。
等大家再去找他时,门上已经挂了锁。
![]()
这事儿当时就炸开了锅。
有人说:“他当了官,嫌咱们穷了。”还有人说:“怕我们找他办事呗。”甚至有更难听的话——“回来摆个样子,拍拍屁股就走了”。
这些议论一传十、十传百,三天五天不消停。
就这么一说,说了三十年。
![]()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清楚这事儿,还得从头讲。
皮定均1914年生在金寨,家里穷得叮当响。
七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就跟着奶奶过。
![]()
小时候没饭吃,只能去地主家给牛喂草。1928年,他14岁,遇上红军进村打仗。
那时候部队打完仗要清理战场,可当地正是农忙,没人愿意帮忙。
皮定均自告奋勇,说:“我三天把这片收拾干净。”结果他真带着14个小伙子干完了,被红军表扬,也因此跟部队结了缘。
第二年,红军在金寨招兵,他和那14个小伙伴一起报名参军。
![]()
从那以后,这支队伍就跟着红军走南闯北,一路打到了抗战,又打过了解放战争。
说起来,这14个小伙伴后来怎么样了?答案让人沉默。
活着回来的,只有他一个。
金寨一个县,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出了十万参军的青壮年,最后活下来的,不到一万人。
皮定均是那1/10中的一个。
他知道自己是幸运的,但也明白自己扛下了太多人的遗愿。
抗战时期,他在太行山带部队打游击。
那时候日军封锁得紧,兵员紧张,后勤也差,但他硬是靠着群众支援和自家人开荒种地,熬了下来。1943年太行旱灾,他天天带兵下地种粮,拿锄头干活,累得满身汗。
他说:“咱们靠老百姓活着,不能让他们饿着。”
到了1946年,他带着5000人故意佯攻,把几十万国民党军骗得团团转,为中原部队突围赢得了时间。
这一仗打完,他带队活着撤出来,部队还扩编了,“皮旅”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解放区。
可就是这样一个打仗不要命、对百姓有情有义的将军,回到家乡住了一晚就走了?怎么想都觉得不对劲。
事实是,他那天晚上根本没睡着。
妻子张烽问他怎么了,他只是摇头。
后来她才知道,那天晚上乡亲们问得最多的,不是他升了多大的官,也不是打过什么仗,而是——“你知道我家老三还活着吗?”“你还记得张二柱?他是不是跟你一个团?”
这种话,一晚上听了几十遍。
他没办法回答。
不是不想答,是不知道怎么答。
那些名字他记得,可那些人……大多已经牺牲了。
他不敢说,不忍说。
他知道一旦点头或者摇头,可能就是把一个家庭的希望彻底掐灭。
他受不了那种眼神。
那种既期盼又怕听真话的眼神。
那时候村里人都还以为自己的亲人只是“走丢了”“被部队调走了”,只是不知道在哪儿。
可实际上,很多人早就埋在太行山、吕梁山、鄂豫皖的山沟里了。
他不是怕穷亲戚,而是怕面对这些活着的人,告诉他们,那些他们等了一辈子的亲人,永远回不来了。
所以他走了,连夜走的。
他没说什么,也没解释什么。
只是沉默地走了。
更巧的是,车队刚出山就下了暴雨,山洪暴发,路断了,在山里困了三天。
村里人听说这事儿,有人还说:“这是老天爷看不下去了。”这话传得更远了。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回过金寨。
1976年,皮定均乘坐的飞机在江西境内失事,机上所有人遇难。
他的儿子皮国宏也在那架飞机上,一起走了。
很多年后,皮定均的亲属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留下的一个心愿:在金寨建一所学校。
后来,皮定均希望学校建成了。
他的军装、军帽、笔记本、望远镜,几百件生前物品,全都捐给了金寨县档案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