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又称不“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日期为农历十月初一,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节日核心是“送寒衣”,人们通过祭奠亡灵、供奉御寒衣物,感念祖先、祈求平安。
![]()
最早能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迎冬礼”,古人觉得十月初一后天变冷了,得给祖先准备过冬的衣服;民间最核心的说法和孟姜女有关——她给修长城的丈夫送棉衣,到了才知道丈夫已经去世,就把棉衣烧掉,让哀思随着烟火传给丈夫。后来“烧衣服送寒”的习俗慢慢传开,到了宋代,就正式变成专门祭祀祖先的节日了。
今年的寒衣节有些特殊,有几个特点与往年大不相同:
首先,今年有闰六月,又是乙巳蛇年,这在传统的干支纪年中,至少是60年一遇。但,毕竟不是每个乙巳年里都有闰六月。所以,用“60年不遇”来形容,也不为过。
其次,今年的寒衣节对应的日期比较靠后,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1月20日,而11月22日就是寒衣节了。老话说“寒衣赶小雪,冬天冻死牛”,意味着今年的冬天可能会相对寒冷一些。
![]()
此外,今年的寒衣节当天,按照黄历推算,是乙巳年、丁亥月、癸巳日,是“建除十二日”中的“破日”。按照 “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可用,破闭不可当” 的吉凶口诀,破日属于凶日,有很多禁忌。
总之,60年不遇的寒衣节,今年碰上了,哪天上坟扫墓呢?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在旧时民间有“清明烧前,寒衣烧后”的讲法,意思是说,清明节最好要提前上坟扫墓,而到了寒衣节时,最好是当天或者延后几天上坟。
下面分别来看一下:
一、清明烧前
这是部分地区的祭扫传统,指清明节给祖先上坟、烧纸钱,优先选择节前完成,而非当天或节后。不过这并非全国统一习俗,不少地方也有“前十后十”“前三后三”“前七后八”的说法。
![]()
这是因为,寒食节是古代民间重要祭日,节期在冬至后105天,常与清明节紧邻甚至重合。寒食节的核心习俗是“禁火冷食”,而清明节祭扫需烧纸钱,两者存在习俗冲突。古人便选择在寒食节前完成祭祀,既遵守了寒食节的禁忌,又不耽误清明祭祖的礼数,这一习惯逐渐流传成“清明烧前”的传统。
另外,《尚书》有云:“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对古人来说,祭祀祖先的诚意,往往体现在“赶早不赶晚”上。
提前为祖先“送钱粮”,既表达了对先人的尊敬与思念,也寓意让祖先早早“收到”供奉,彰显后人的主动与虔诚,避免因拖延被视作“不孝”。
此外,清明时节正值春耕春种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气候宜人、适合踏青游玩的时节。提前完成祭扫,能让农人避开农忙,也方便人们合理安排踏青、出行等活动,避免因祭扫与其他事务冲突,这是古人结合生活实际做出的灵活安排。
![]()
二、寒衣烧后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的核心是给祖先“送寒衣”,古人讲究“寒衣烧后”,即优先在寒衣节正日之后祭扫,这一讲究的核心是贴合“送寒衣”的实用初衷,藏着对祖先的细致关怀。
因为,寒衣节的设立,是因为农历十月后天气逐渐转寒,古人认为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也会面临寒冬,“送寒衣”是为了让先人防寒保暖。等寒衣节过后,气温进一步下降,寒意真正来临,此时送寒衣更符合季节规律,体现了“按需供奉”的贴心,让祭祀更具人性化温度。
![]()
另外,老辈人认为,提前太久烧寒衣,仿佛在“催促”天冷,或是祖先还未感受到寒意就收到冬衣,显得有些“多事”。就像现实中给长辈送衣物,要等对方真正需要时送上才显贴心,寒衣节过后再送,恰好契合“天寒添衣”的实际场景,让这份祭祀礼数更恰当、更显诚意。
总之,按照一些地区的的说法,寒衣节讲究“烧后”,就是选在寒衣节当天或者之后,通常会避免提前。对此,大家那边是有什么说法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