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3日拂晓,渤海湾的雾气还没散干净。
塔山村前那片8000米的开阔地,突然涌过来一股土黄色的“浪潮”。
国民党独立95师,也就是号称“赵子龙师”的部队,3000来名士兵排着密密麻麻的队形,一波接一波地冲向解放军阵地。
![]()
这种冲锋方式在当时火力已经很猛的战场上,看着都让人揪心。
前一排士兵刚被机枪扫倒,后一排就踩着尸体继续往前冲。
打到傍晚,95师伤亡快一半了,却只往前推进了不到一百米。
明明知道这种“人海战术”就是送死,师长罗奇还下死命令,退后者杀。
连续三天发动九次冲锋,到最后三个团硬生生打剩三个营。
![]()
这操作,放在当时看不懂,就算现在回头看,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地形逼仄加时限紧张:95师的冲锋实在没选择
塔山这地方,位置太特殊了。
它在锦州西南12公里处,是一条狭长的走廊。
东边靠着渤海,西边挨着白台山,最窄的地方也就4公里。
国军要去支援锦州,这条路是必经之地,相当于被卡在了一个“瓶颈”里。
![]()
解放军早就看透了这点,提前派了四纵和十一纵的8个师,一层层布好了防线,火力交叉着覆盖了整片开阔地。
95师到达葫芦岛之后,只准备了一天时间。
蒋介石又下了死命令,五天之内必须打通这条通道。
换成任何一支军队,面对这种地形和时间限制,战术选择都多不到哪去。
![]()
想绕路?没地方可绕。
想派小股部队试探着突击?根本行不通,刚冲出去一百米就会被多重火力撕碎。
如此看来,95师好像真的只有一条路可走:集中所有兵力,一次性把防线撕开一个缺口。
不然的话,支援锦州的计划就彻底泡汤了。
本来想靠着火力优势打开局面,95师的装备在国军中也算顶尖的。
![]()
每个连有六七挺到九挺轻机枪,每个营配备六门81迫击炮,师里还有山炮营,外加临时配属的野炮第5团。
理论上说,压制解放军前沿阵地应该没问题。
但后来发现,解放军的炮兵太灵活了,采用“短促集中、打完就转”的游动打法。
国军的观测总是慢半拍,炮火支援往往只能有效覆盖三分钟。
![]()
罗奇当时判断,必须抓住这三分钟时间,把最多的兵力推进到离解放军阵地50米的地方。
这样才能形成近距离胶着,迫使对方炮兵停止射击。
无奈之下,他把部队排成200米宽的正面,前后分三波的高密度冲击队形,想靠着人多换时间。
前排倒下,后排马上跟上,只要有一波能冲上堤埂就算成功。
![]()
很显然,这种“以血换秒”的想法,在解放军的自动武器、山野炮和地雷组成的复合火力面前,彻底变成了“以命换零”,完全是徒劳无功。
情报误判加经验执念:95师钻进了战术死胡同
1948年10月12日午后,罗奇亲自带着营以上的军官到前线侦察。
看到解放军前沿只有一道齐胸深的堑壕,土还是新的,射击孔也少。
他当场就断定,解放军是仓促布防,只要全力冲锋就能一举拿下。
![]()
搞不清他当时是太自信还是勘察太草率,竟然忽略了三个关键问题。
其一,这道堑壕看着简陋,背后却藏着密密麻麻的暗壕、交通沟和反斜面掩体。
解放军士兵可以通过这些工事快速机动增援。
其二,解放军把重机枪和野炮阵地都设在了反斜面,既能覆盖堑壕前200米的区域,又不会被国军的直视火力击中。
其三,前沿埋了大量地雷和拉发爆破筒,表面看着是虚土,一脚踩下去就会触发连环爆炸。
![]()
情报判断只看表面不究本质,让“密集冲锋能速胜”的错觉越来越深。
95师还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对过去的战术经验太执着。
这支部队源自北伐时期的“铁军”第4军,经历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诸多战役,一直习惯正面硬拼。
抗战时期在粤北阻击日军,经常用整营冲锋的方式对抗日军的山炮,还多次取得胜利。
![]()
久而久之,“密集冲锋加白刃解决”就成了这支部队的集体习惯。
解放战争初期,95师没遭受过太大损失,老兵骨干保留得比较多,对老战术更是深信不疑。
罗奇战前动员的时候,压根没提战术革新的事,反而问士兵们,黄河南岸咱们都是这么冲过来的,塔山为什么就不行?这句话一下子把大家的思维固定死了,让过去的成功经验变成了唯一的战术选择。
战争形势都变了,战术怎么能一成不变呢?
![]()
国军的情报体系当时也存在严重缺陷。
整个辽沈战役期间,情报收集都只重表面不重本质,对解放军的防御工事深度和火力配置没有精准的探查。
很多关键信息都没捕捉到,给前线指挥提供了错误的依据,这也是95师陷入战术死胡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指挥私心加体系代差:95师的悲剧早已注定
蒋介石对这次援锦行动看得很重,特意派罗奇兼任“东进兵团”的督战官,还给他派了宪兵队,带了“杀无赦”的手令。
![]()
前线有排长回忆,当时退后一步,后面的机枪就顶到后脑勺了。
士兵们被这种高压督战逼着,只能往前冲。
冲过去还有可能活下来,退下来就只有死路一条。
更让人无奈的是,国军内部的派系斗争太严重。
![]()
塔山前线虽然有11个师的番号,却分属62军、54军、39军、92军等不同系统,互相不隶属。
95师被打残之后,指挥官侯镜如曾经打算调21师接替。
但21师是侯镜如的嫡系部队,他担心把自己的本钱耗光,就让21师半路停下了。
其他部队要么找借口说阵地没稳固,要么拖延交接时间,竟然没有一支部队愿意及时补位。
![]()
95师没办法,只能自己打自己补充兵力,把勤务兵、通信兵都编进了突击队。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人越打越少,就越要集中兵力冲锋,队形密度就越高,伤亡也就越来越大。
毫无疑问,这种内部的不团结,加速了95师的溃败。
指挥层的私心更是把95师推向了绝路。
![]()
辽沈战役之前,蒋介石和卫立煌、侯镜如在援锦问题上就有很大分歧。
侯镜如私下里对亲信说,就算攻进锦州,最后也出不来,不如维持现状。
但他又不敢公开违抗援锦命令,就采取了两面派的策略。
白天打得炮火连天,看起来很卖力,到了晚上就放缓进攻节奏,其实是在保存实力。
![]()
罗奇则是急于在蒋介石面前表现自己,极力主张让“赵子龙师”担任主攻。
54军曾经提出过“佯攻塔山、主力绕白台山西侧”的方案,被罗奇直接否决了。
前线指挥官各自打着小算盘,就算有正确的战术建议,也没人采纳。
如此看来,95师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
解放军这边的火力配置,更是让95师的旧战术彻底失效。
四纵在塔山正面部署了270多挺轻重机枪、60多门山野炮,采用“三短一快”的打法。
短促测距、短速开火、短停转移、快速补弹,这套战术让国军根本摸不着头绪。
95师的密集队形,刚好成了火力收割的目标,每波冲锋正面都会承受八九挺机枪的交叉扫射。
![]()
地雷区的威胁也很大,第一道雷区宽80米,深40米,和炮兵火力完美衔接。
冲锋的部队一进入雷区,就会被前后夹击。
后续梯队被炸乱队形后,密度反而变得更高,机枪扫射的效率也跟着提高了。
![]()
三天激战下来,95师伤亡超过6000人,平均每小时就损失一个连,却始终没能摸到核心堤埂。
塔山阻击战中95师的密集冲锋,并不是指挥官愚蠢,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地形和时间的限制、情报的严重误判、对旧战术的固执执念、指挥层的私心杂念,再加上和国军整个军事体系的代差,这些因素凑到一起,让95师只能选择这种近乎自杀的战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