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妈,家里用的油是哪种啊?”“还能是哪种,不就菜籽油、花生油呗。对了,邻居送了一些自榨的,说比外面买的健康。”
听到这,体检中心的医生皱了眉:“你知道吗?现在不少市场上的‘健康油’,其实里面可能藏着让人担忧的问题,甚至有致癌风险,不是所有油都能随便吃!”
![]()
确实,最近一项由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联合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抽检报告公布:在2023年全国随机抽检的2500余批次民用食用油中,有104批次被检出“苯并芘”含量超标,部分已高出国家安全标准9倍。
消息一出,不只是王大妈,很多习惯自家榨油、喜欢“买现榨”的家庭都慌了。油是中国家庭餐桌上的“常客”,但你用的油真的安全吗?是不是藏着看不见的隐患?
![]()
食用油真的这么危险吗?专家揭示真相
很多人以为,自榨油、新鲜榨油最健康,其实现实“恰恰相反”。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公开分析显示:未经严格精炼的食用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反式脂肪酸、农药残留等风险元素检测失败率远高于正规精炼油。
苯并芘是一类致癌物,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其列为一类致癌物,人体长期超量摄入后,肝癌、胃癌、胰腺癌风险会显著提升。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22》,食用油中苯并芘限值不得超过10微克/千克。
![]()
但2023年某地市场监管局一次抽查中发现,有部分手工榨制和散装花生油苯并芘含量高达90.8微克/千克。
不仅如此,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曝光,多地散装油脂中黄曲霉毒素B1严重超标,最高者超标准35倍!
为什么这些油会出问题?科普专家解读:一是原料霉变(如发霉花生、油菜籽),致癌物大量生成。二是低温不彻底过滤,保留了高含量的残余毒物。三是家庭用油掺杂或者回收油混用,致癌物堆积,增大健康隐患。
![]()
坚持用问题油,身体或出现三大“沉默变化”
很多人仍对散装自榨油情有独钟:“自己榨的,放心!”
但坚持使用高风险油,几个月、几年后,身体可能发生这些变化:
血液里埋下“致癌因子”
研究显示,长期摄入苯并芘等致癌物,血清肝酶水平异常者风险上升19.3%,其中肝脏新生代谢异常最明显。大量动物实验表明,小剂量持续摄入后,肝肾、胃肠细胞染色体受损,癌症发病概率升高。
![]()
免疫系统悄悄变弱。协和医院临床数据显示,长期进食有毒油脂的受试者,免疫球蛋白下降5.7%-12.4%,易感冒、发炎几率大涨。尤其是中老年人,可能出现乏力、贫血、反复口腔溃疡等症状。
胆固醇、血脂“悄然升高”。自榨、散装油由于精炼不彻底,游离脂肪酸与杂质摄入高出瓶装精炼油2-3倍,受试者LDL-胆固醇平均升高0.64mmol/L,这与血管堵塞、高血压等疾病密切相关。
![]()
尤其提醒:“第2种——黄曲霉毒素超标的花生油”,特别容易被忽略,它是目前公认的肝癌头号致病因子,发病率在部分地区高达胃癌的6倍。
哪些油应果断停用?厨房自查的3类高危油
原身带毒的“自榨油”。未经工业精炼的家庭自制油,尤其是用发霉原料榨出的油,极易带入致癌物。多数没有权威检测,不用,不送人,也不敢自己吃!
便宜无牌的“散装油”。市场随意灌装的无品牌油,流通环节难控,农药残留、杂质油混油事件屡见不鲜。选购时要看外包装合规、标签齐全,切勿贪图便宜。
![]()
储存过久的“陈年油”。油脂开封后如长时间暴露,极易氧化酸败,生成过氧化物、杂环芳烃等次生致癌物。家中开封油建议放不超过3个月,避光冷藏尤佳。
谨防病从口入,这3点守护你和家人健康
只选正品大厂、密封包装的油。购买正规渠道的合规食用油,优先选检测达标标志的品牌,杜绝小作坊、路边自榨。
不再循环高温用油,及时更换。炒菜后的剩油不要反复用,高温裂解反复加热会生成丙烯酰胺等新致癌物。
坚持小瓶用完再买,切忌囤积。合理规划用量,开封后每次取用少许,小瓶优于大桶,保持每2-3个月更新。
![]()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22》 《黄曲霉毒素B1与肝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食用油苯并芘污染及控制对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