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妈今年刚满60,素来喜欢“靠海而食”,每周三五次鱼是餐桌上的常客。尤其是偏爱价格实惠、肉质鲜美的三文鱼、咸鱼。
邻居艳艳多次劝她:“现在网上说吃某些鱼对身体不好,你还是悠着点。”但王大妈总不以为意:“我吃了这么多年鱼,不照样很健康?”
直到前阵子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家人担心,医院的医生却当场提醒:“有些鱼真不能贪嘴!尤其这2种,最新研究已列为致癌高风险,你一定要警惕。”
到底是哪两种鱼?为啥吃多了真的会致癌?这个问题,或许比你想象的要严重。
![]()
越来越多人视鱼为健康蛋白首选。但你知道吗,部分鱼类早已被纳入‘致癌黑名单’。不少人对‘常见鱼致癌’一说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其实,背后的科学机制很严谨,很多家庭正在不知不觉埋下健康隐患。
鱼类是心脑血管和中老年健康保护神,但并非“无懈可击”。近年来,相关科研机构发布权威结论:咸鱼与部分养殖三文鱼已被列为高致癌风险食物。
世界卫生组织IARC也将咸鱼(中国式)划为1类致癌物。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机制?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识别和规避?
![]()
很多人困惑:“鱼不是低脂、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健康之选吗,怎么反成了‘健康隐患’?”诚然,大多数新鲜深海鱼,含丰富蛋白、DHA、Ω-3脂肪酸,对人体极有益。
但这里面有个关键前提,“新鲜、安全、合理烹饪”。如果吃错了品种或方式,反而会因其高含量致癌物、污染物富集、腌制过程危险因素,对身体埋下隐患。
权威数据显示,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周食用鱼类2~3次约250克/次为宜。但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大量食用咸鱼、部分高污染养殖鱼的人群,食管癌、肝癌等风险更高。
![]()
哈佛大学一项涉及近3万名中老年人的追踪研究显示:咸鱼摄入排名前20%的人群,食管癌平均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42%;而某些养殖三文鱼中检出多氯联苯、二恶英类致癌物含量是野生鱼的5~7倍。
所以,不是所有的鱼都“越吃越健康”,关键在于学会分辨“高危品种”与安全“健康鱼”,尤其家有老人更要注意。
不少人以为咸鱼、三文鱼只是口味差别。实际上,这里面潜伏的健康威胁,确实不容小觑。尤其是以下两个维度:
咸鱼:IARC一级致癌物名副其实
腌制咸鱼会生成高量亚硝酸盐、亚硝胺类致癌物。研究证实,仅100克咸鱼中亚硝胺含量可能达到15~40微克,长期摄入增加鼻咽癌、食管癌风险4~7倍。广州医学院的大样本随访中,咸鱼每日摄入超过50克的人,10年后鼻咽癌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60%。
咸鱼高盐还会损伤胃肠黏膜,诱发慢性炎症及肠道菌群紊乱,从而进一步提高消化道肿瘤风险。
![]()
部分养殖三文鱼:污染物富集“隐形杀手”
部分养殖三文鱼在密集高能量饲养环境中,为防止感染可能频繁使用抗生素、激素,鱼肉易积聚多氯联苯、重金属(汞、镉)等致癌化学物。
美国FDA抽检发现,某地养殖三文鱼多氯联苯平均含量为野生鱼的5.5倍,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多氯联苯摄入水平每升高10%,肝癌风险升高约8.6%。重金属超标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损伤概率,甚至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
长期超量食用“致癌风险鱼”,身体可能出现消化道灼热、肝功能异常、慢性疲劳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增加各类癌症发生概率。
面对鱼肉“健康两极分化”,如何科学吃鱼才安心?牢记下面三招,守住饮食安全底线:
选对品种,远离高危鱼
中国式咸鱼、部分高污染养殖三文鱼、来源不明的淡水鱼应坚决少吃;优先选择新鲜深海鱼(如马鲛鱼、鳕鱼、带鱼、鲈鱼等),重金属和致癌物残留显著降低。
健康烹饪,减少致癌物生成
尽量避免腌制、熏烤、油炸等高温方式,以清蒸、炖煮、煮汤为主,可减少亚硝胺、苯并芘等致癌物形成,保留营养。滋味不重就减少调味料,腌制时间缩短,鱼肉更健康。
![]()
消费理性,控制食用频率与摄入量
遵循科学推荐,每周吃鱼2~3次,每次不超过250克;孕妇、幼儿、慢性肝病及易感人群更要控制高风险鱼类摄入,如不得已建议咨询正规医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