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最喜欢吃美食。他今年52岁,在单位管后勤,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下班后钻进厨房,给自己做一顿“香掉眉毛”的饭菜。猪油拌饭上再盖一颗溏心蛋,黄油夹面包必须抹到边角,周末还要煎一块雪花牛排,牛油在锅里滋啦作响,他眯着眼说:“这才叫人间烟火!”可上个月体检,同事老周被查出了早期结肠癌,医生一句“少吃动物油”把老张也吓得不轻。他回家看着灶台上那罐雪白的猪油,第一次犯了嘀咕:吃了半辈子的香东西,真的吃错了?
2025年7月,哈佛医学院研究团队在《自然·新陈代谢》期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以猪油、牛油、黄油等动物脂肪为主的高脂饮食会削弱免疫细胞功能、加速肿瘤生长;而橄榄油、花生油等植物脂肪则能保护免疫细胞功能,维持其抗肿瘤能力。消息一出,老张把研究截图发进“老伙计群”,瞬间炸锅:“猪油不能吃了?”“以后炒菜用啥?”今天,咱们就把问题一次说透。
![]()
一、猪油到底能不能吃?猪油还是花生油炒菜好?
猪油不是毒药,却也不是保健品;想吃得安心,就得搞清楚它到底在身体里做了什么。猪油最大的优点是香,热锅里一化,青菜立刻裹上一层亮晶晶的薄膜,口感滑、味道足,这是因为它的饱和脂肪接近43%,油酸也有47%,烟点高,不容易冒烟。
可问题恰恰出在那些饱和脂肪上。哈佛医学院2025年的实验显示,棕榈酸进入细胞后,会让免疫“士兵”——CD8+T细胞的线粒体提前“罢工”,杀瘤能力直线下降;如果每天都让猪油当主角,等于给可能潜伏的癌细胞悄悄留门。
花生油(或高油酸型菜籽、葵花籽油)正好相反,饱和脂肪不到20%,单不饱和脂肪酸高,不含胆固醇,虽然高温下比猪油略逊,但家庭炒菜的温度完全够用,只要不反复煎炸,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和苯并芘远低于“回锅多次”的猪油。
换句话说,日常炒菜想图个省心和保险,用花生油、低芥酸菜籽油或高油酸葵花籽油就行;若就是惦记那口猪油香,可以把它降为“配角”,每次只放一瓷勺(约15克),再兑三勺植物油,香味不减,却能把饱和脂肪一下子拉低到跟植物油差不多的水平,既解馋也减负。
![]()
二、植物油比动物油就更健康吗?日常用油该怎么选?
把“植物油”直接当成健康通行证,最容易踩坑。超市货架上,椰子油、棕榈油也来自植物,可饱和脂肪高达八成,跟猪油是同一阵营;精炼程度高的豆油烟点虽高,却在脱色、脱臭环节被去掉不少抗氧化成分,连续高温照样冒出醛类致癌物。
普林斯顿大学2025年的对比实验给出直观数字:只有橄榄油、山茶油、高油酸花生油这类“单不饱和脂肪占六成以上、还带天然多酚”的油脂,能让抗肿瘤的免疫细胞保持九成以上的活力。因此,挑选植物油第一步是看脂肪酸构成——饱和脂肪最好不超过15%,单不饱和越高越稳;椰子油、植脂末、植物奶油若饱和脂肪爆表,同样需要限量,别被“植物”两个字迷惑。
厨房具体怎么用,可按温度和次数给油品分工:
1.凉拌或上桌前淋油,选初榨橄榄油、亚麻籽油、核桃油,不加热,多酚和α-亚麻酸保留最多;
2.日常快炒,炉温160~180℃,用高油酸花生油、低芥酸菜籽油或山茶油,烟点高、单不饱和高,既安全又便宜;
3.炖汤、煮面只需低温滚油,大豆油、玉米油可以胜任,必需脂肪酸丰富,但别拿来爆炒;
4.家里半年才炸一次耦合、煎一次鸡排,可临时用猪油或棕榈油,稳定性好,炸后立刻倒掉,绝不反复使用,每人份最终吃进的油控制在15克以内;
不论哪种油,买小瓶装、避光、放橱柜,三个月内吃完,酸败后的油脂会产生自由基,免疫力最先受害。
简单一句话:先看脂肪比例,再按温度派活,小份新鲜不反复,才能把植物油真正吃出“植物”的好处。
![]()
三、为了减肥完全不吃油行吗?
脂肪占每日总能量的20%–30%,低于10%就会出现必需脂肪酸缺乏,皮肤干燥、月经紊乱、免疫球蛋白合成受阻,反而更容易感冒、伤口愈合慢。哈佛同一研究还发现,完全去脂饮食的小鼠,抗肿瘤T细胞数量下降40%,与高脂动物油组“殊途同归”。
正确做法:
1. 先算总量:普通成人每日油25–30g(白瓷勺约2.5勺),减重人群可降到20g,但别归零。
2. 把坚果、深海鱼、牛油果也算进去:10颗杏仁≈5g油,100g三文鱼≈8g好油,可以替换一部分烹调油。
3. 运动前后2小时,适量好油能帮助维生素D、K吸收,维持激素水平,女生尤其不能“谈油色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