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产大飞机突破,美欧为C919航发埋雷,不料我国早已换道超车
2025年5月,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发布通知,在航空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原定于2025年底完成的C919适航认证,将延期3至5年。需特别指出的是,此决定距《中欧民用航空安全协定》签署仅两年时间,这充分彰显出西方对我国国产大飞机实施技术封锁的意图。
回顾C919的研制过程,早期配置的LEAP - 1C发动机由美国通用电气与法国赛峰集团联合开发。这一“国际协作”方案,本是为推动C919顺利通过西方适航认证而设计。然而,部分外媒对此进行恶意炒作,将其当作中国民航制造“技术依赖、受制于人”的典型案例。
![]()
事实表明,即便C919采用美法公司的发动机,依然难以避免欧美在适航认证方面的反复无常。此类情形与我国在其他领域遭受限制的状况如出一辙,这无疑为发动机国产化问题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
当外界仍将注意力集中于适航认证推迟这一事件时,国产航空发动机领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专门为C919量身定制的“长江 - 1000”发动机,在最近的试飞过程中,多个关键性能指标表现优异,超出预期,已基本满足装机应用的条件。
这台与C919项目同步立项的“中国心”发动机,历经十余年的自主研发与攻关。早在2023年,它就已完成在运 - 20平台上的试飞验证工作。尽管当时并未立即装配于C919之上,但对其进行的持续优化与测试工作从未间断。如今,该发动机已临近量产并安装至C919的重要节点。
我国历经16年的不懈努力,自主研制出了C919大型客机。在研制过程中,仅机翼方案就经过了反复筛选,超过5000种方案被仔细考量。并且,C919在全国多地接受了长达6年的严苛试飞,经历了高温、严寒、暴雨等极端环境的考验。正是这种对安全与可靠性的极致追求和坚守,为中国民航工业实现跨越式赶超奠定了坚实的底气。
![]()
众所周知,欧美在技术检测方面奉行双重标准,这在航空领域早已不是鲜为人知的秘密。波音737MAX曾接连发生两起重大事故,调查结果明确显示其设计存在明显缺陷,但却在多次内部操作下快速获批。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C919在适航认证过程中却遭遇层层延宕。这种“双标”现象不仅在航空领域存在,在生物科技领域同样上演。就如同七年前C919首飞时,西方媒体宣称“断供发动机后不过是一架空壳”,此类抹黑手段如出一辙。
然而,实力才是最好的回应。同样,拖延适航认证并不能阻挡C919迈向全球化的坚定脚步。在欧美市场遇阻的情况下,中国商飞将目光投向了需求旺盛的东南亚地区。越南民航局已明确表达了引进和购买中国C919大飞机的意愿,并且首批30架订单已正式签署。
越南每年进口大飞机的平均金额高达10亿至20亿美元,并且在未来十年,该国对客机有着新增150架的需求。C919凭借着相较于空客等机型更为优惠的价格,以及更为严苛的安全检测标准,正逐渐成为东南亚航空公司极具性价比的选择。老挝航空已经启动了C919的模拟机训练,印尼鹰航也计划于2026年引入首架C919大飞机。
![]()
国内市场更是C919发展的“基本盘”。据中国商飞预测,在未来20年,国内民航市场将新增超过8000架新飞机。与此同时,波音部分机型因存在安全隐患而被中国市场拒之门外,这无疑为C919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C919的订单数量已突破1500架,产能也提升至每月3架,预计到2025年,其产能将突破50架。
此外,C919已顺利完成EASA认证的首阶段试飞,其国际化征程仍在稳步推进。欧美适航认证方面的阻拦,更多体现的是对技术标准话语权的激烈争夺。然而,中国商飞凭借卓越的自主研发能力,实现了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随着国产大飞机在东南亚市场的逐步拓展,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C919必将在国际舞台上乘风破浪,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崛起的显著象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