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62岁的张叔像往年一样,早早换上了厚棉衣,却总觉得“头冷得发懵”。他听邻居说“戴帽子能防感冒”,便翻出压箱底的毛线帽,每天出门都裹得严严实实。起初确实暖和,可没过几天,张叔开始频繁头晕,甚至半夜被胸口的闷痛惊醒。家人慌了神,赶紧送他去医院。
检查后,医生指着心电图说:“您这是血压波动引发的心绞痛,和戴帽子有关!”张叔愣住了:“帽子不是保暖的吗?怎么还伤心脏?”医生解释:“您本身有高血压,头部过度保暖导致体温升高,血管扩张,血压反而降得太快;加上室内外温差大,一摘帽子血管又急剧收缩,心脏负担骤增。”张叔这才想起,自己最近总摘摘戴戴帽子,还总抱怨“戴久了闷得慌”。
这场虚惊让张叔明白:戴帽子不是“一戴了之”,选不对、戴不对,反而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那么,冬季戴帽子究竟怎么戴才科学?哪些人需要特别注意?
![]()
一、为什么戴帽子能保护心脏?
人体头部血管密集,散热速度极快。低温环境下,头部散热可占全身总散热量的40%-50%。当头部暴露在冷空气中,血管会迅速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需要更用力泵血维持全身供暖。对中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这种“额外负担”可能成为心梗、脑卒中的诱因。
研究表明,冬季佩戴帽子可使头部温度保持稳定,避免血管因温度骤变而频繁收缩扩张。美国心脏协会(AHA)追踪发现,坚持冬季戴帽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幅度比不戴帽者降低15%-20%,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近三分之一。
医生强调,帽子过厚或材质不透气,反而会阻碍头部散热,导致体温升高、血管扩张,摘帽后血管急剧收缩,形成“温差刺激”,增加心脏风险。选帽子要兼顾保暖与透气,以头部微微发热但不闷汗为宜。
![]()
二、冬季戴帽子的3大健康收益
1. 降低心梗、脑卒中风险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头部受寒是重要诱因。戴帽子可减少头部热量流失,维持血管弹性,避免因低温引发的血栓形成。尤其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一顶帽子相当于给心脏和大脑加了一层“保护罩”。
2. 减少感冒、肺炎发生
头部受凉会降低呼吸道免疫力,使病毒、细菌更容易入侵。临床数据显示,冬季坚持戴帽的人群,感冒发病率比不戴帽者低30%以上,儿童肺炎住院率下降约25%。
3. 保护耳朵、头皮和神经
低温会直接损伤耳部、头皮组织,糖尿病患者因末梢循环差,更易发生冻伤。此外,寒冷刺激还可能引发“血管收缩性头痛”,表现为太阳穴跳痛或后脑勺紧绷感。戴帽子能有效阻挡冷空气,减少这些不适。
![]()
三、警惕!这1类人戴帽可能有害
中医将体质细致划分为“内热”与“内寒”两大类,其中内热体质者(涵盖阴虚火旺、实热证等类型)在冬季戴帽时需格外谨慎,稍有不慎便可能适得其反,加重身体负担。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内热体质?这类人群通常有这些表现:手脚心持续发热,仿佛“揣着小火炉”;口干舌燥,喝水也难缓解;稍一活动就大汗淋漓,夜间睡眠也易盗汗;大便干结,数日一行;情绪上烦躁易怒,一点小事就“点火就着”;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若戴帽后,这些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头晕、闷热感,甚至“热伤风”(如喉咙痛、流黄涕),则更需警惕。
内热体质者本身体温偏高,头部过度保暖会阻碍散热,导致体温“只升不降”,进而引发头晕、血压波动。长期如此,还可能“火上浇油”,加重口腔溃疡、痤疮等内热症状。因此,这类人群宜选择透气性好的薄款帽子(如棉质、针织款),避免长时间佩戴;室内及时摘帽,保持头部通风;饮食上多吃梨、冬瓜、绿豆等清热食物,少吃辛辣油腻,从内调理,才能健康过冬。
四、科学戴帽的4个关键原则
1. 材质选对
优先选择羊毛、棉质等天然材质,避免化纤帽子刺激头皮。过敏体质者需注意帽子是否含荧光剂或染料,建议选择纯色、无印染款式。
2. 佩戴时机
当气温低于10℃或风力较大时佩戴帽子,进入室内(如商场、地铁)后及时摘下,避免头部温度过高。运动后头部出汗时,先用干毛巾擦干再戴帽,防止湿气滞留。
3. 清洁保养
帽子直接接触头皮,易吸附油脂、皮屑和灰尘。建议每周用中性洗涤剂清洗1次,晾干后再佩戴。共享帽子需用酒精棉片消毒耳部接触部位,避免头癣等真菌感染。
4. 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头部发育未完全,帽子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建议选择可调节松紧的款式;老年人头部血管较脆弱,帽子过紧可能引发头晕,需选择宽松、柔软的材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