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 是中国传统计量单位,它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可"斤"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国人买菜购物,口头还是喜欢用到几斤几两,而不是几克几千克。例如菜市场听到 "这菜多少钱一斤",能喝几两酒……
![]()
可为什么中国沿用千年的 "斤",为何在与国际接轨后,不多不少正好等于 500 克呢?是巧合还是人为呢?
你是否和我一样有过类似的疑问。那今天我们就来说道说道这其中的因果。
追根溯源,"斤" 最初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产工具,并没有用于称量。
在商代甲骨文中,"斤" 字的形象就像一把装有长柄的斧头,是古人砍树、劈柴的常用工具。
成语 "运斤成风" 生动描绘了 "挥动斧头带起风声" 的场景,形容技艺高超。
这种与 "砍" 相关的原始含义,在汉字构造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析" 字左边为 "木"、右边为 "斤",本义是 "用斧头劈木头",后来引申为 "分析";
"断" 字右边是 "斤",原意是 "用斧头砍断东西";"折" 字则由 "手" 和 "斤" 组成,表示用手举着斧头砍断。
![]()
斤用于称量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推断,当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众所周知,这一时期周天子虽为天下公主,但权威早就不复当初,各诸侯国各行其是,有自己的货币、文字、法律等。
当时各国货币体系混乱,燕国、晋国、楚国等国家流行一种名为 "釿"(读音同 "斤")的钱币单位。
由于当时货币是金属铸造,人们需要用 "斤" 这种工具将整块金属砍成小块进行交易。
久而久之,这个砍钱的动作单位 "釿" 逐渐演变为重量计量单位,后来简化为 "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 "车同轨,书同文" 的政策,"斤" 作为重量单位得到了国家层面的统一和规范,正式成为全国通用的计量标准。
尽管 "斤" 作为计量单位的地位确立有几千年历史,可它实际重量标准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经历了多次变化。
![]()
如果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波动的轨迹: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约等于 258.24 克,相当于现在的半斤多一点;王莽新政及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斤重量降至约 222.73 克;隋朝初年,一斤突然跃升至 668.19 克,达到历史峰值;隋末又回落至 222.73 克左右;
从唐朝开始,"斤" 的重量逐渐稳定下来,唐代约 596.82 克,宋代 597 克,明清时期则固定在 596.8 克左右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一斤接近 600 克" 的由来。
值得注意的是,和如今一斤十两不同的是,从秦汉到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在重量标准不断变化的同时,"一斤等于十六两" 的进制却保持不变。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的衡制体系为 "铢、两、斤、钧、石",规定 1 石 = 4 钧,1 钧 = 30 斤,1 斤 = 16 两,1 两 = 24 铢。
半斤等于八两,这也是 "半斤八两" 这一成语的来源。
19 世纪末,西方枪炮轰开了神秘“东方大国”的国,各种洋思想、洋玩意、洋物件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传入了中国,"千克"、"克" 等公制单位开始出现在国人面前。
随着近代中国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增长,信息沟通的频繁,便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
![]()
国际贸易中,西方使用 "磅"、"盎司",中国沿用 "斤"、"两",复杂的换算严重阻碍了国际交流与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度量衡改革势在必行。
1928 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确立了以米突制(公制)为标准制、市用制为辅制的度量衡体系。
这一方案创造性地提出 "一市斤等于二分之一千克",即 500 克,同时保留了传统的十六两进制。1929 年 2 月,《度量衡法》正式公布,规定自 1930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明确 "市用制重量以标准斤的二分之一为一市斤"。
这一改革首次在制度层面将中国传统的 "斤" 与国际公制单位 "克" 建立了固定联系,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妥协。
只是斤这个计量单位历史这么久,民国又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加上当时战争不断、时局混乱,这项改革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贯彻落实下去,计量混乱的状况未能根本改变。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重新将这项改革提上日程。
1959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明确规定 "以国际公制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实现计量制度的全面统一"。
在这次改革中,"斤" 的重量标准被保留为 500 克,并且将沿用两千多年的 "一斤十六两" 改为 "一斤十两",使一两精确对应 50 克。
![]()
这一改革充分考虑了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的平衡:保留 "斤" 作为日常生活计量单位,符合民众长期形成的使用习惯;改为十进制则大大简化了计算,便于教育和推广,从而才实现了如今这般程度。
故"一斤等于 500 克" 的设定,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基于历史传统、与时俱进考量得出来的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