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在心理咨询室的沙发上听到这句话时,正低头抠着指甲边缘的倒刺。窗外的阳光斜斜地打在书架上,那些厚重的心理学著作在光线下显得格外肃穆。
![]()
一,我们总在无意识中重复着三种行为——不停地解释自己,无止境地等待完美时机,以及无底线地原谅伤害。”心理学家轻轻放下茶杯,“而最讽刺的是,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
你有没有试过向一个根本不想懂你的人解释自己?
二,去年冬天,我的朋友小林在深夜给我发来一条长达59秒的语音。她的声音疲惫不堪:“我向他解释了三个小时,为什么我需要一个人去看场电影,为什么偶尔的独处对婚姻很重要...可他只是重复着‘你不爱我了’。”她像个站在法庭上的被告,拼命为自己的正常需求辩护,却忘了真正需要解释的关系,本身就已经出了问题。
![]()
三,我们总是误以为,只要找到更准确的词语、更动人的表达,就能让不理解的人突然开窍。可真相是:理解从来不是说服的结果,而是共鸣的产物。你对着山谷喊话,它只会还给你同样的声音。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我的表姐收集了整整一柜子的“未来”——法语教材、烘焙工具、旅行攻略。每本书的扉页都写着“等有时间”。去年体检,查出她肩颈劳损严重,医生建议她开始游泳。
![]()
她笑着说:“等夏天吧。”可春天还没结束,那家她常路过的游泳馆就贴出了停业通知。
四,我们都在等待某个完美的时刻——等孩子长大,等工作不忙,等心情变好。仿佛生活是一部可以暂停的电影,等我们准备好爆米花再按下播放键。但生活从不等人准备妥当,它像地铁站里那班即将关闭车门的列车,要么此刻上车,要么永远错过。
![]()
最令人心痛的,是那些不断原谅伤害的人。 五,我曾认识一位总是微笑的邻居阿姨。她的手臂上常有淤青,却总能编出各种理由——“撞到门框”“厨房太滑”。直到某个清晨,她的女儿抱着行李箱敲开我的门,眼角还挂着泪:“妈妈说他这次真的会改。”十年里,这是第七次“最后一次原谅”。
![]()
原谅本应是伤口愈合后的释然,却常常变成允许对方继续伤害的通行证。当你不断降低自己的底线,命运就会不断试探你的极限。 六,这些行为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共同的秘密——我们太害怕失去,太渴望被认可,以至于忘记了最该善待的人,其实是自己。解释是因为害怕被误解,等待是因为恐惧失败,原谅是因为无法承受离别的痛。
![]()
但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宁可忍受持续的不适,也不敢面对短暂的痛苦?也许正如那位心理学家最后说的:“人最难的功课,是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闭嘴,在合适的时刻出发,在必要的节点转身。”
![]()
七,此刻窗外华灯初上,城市的灯火像散落的星光。我想起那些还在解释、等待和原谅的人们,多么希望他们能明白——你的存在本身就已足够完整,不需要通过不断的退让来证明值得被爱。 真正的勇气,不在于能承受多少伤害,而在于敢于在受伤后重新定义自己的边界。这不是自私,而是自爱。不是冷漠,而是清醒。
![]()
八,如果你也在经历这样的挣扎,不妨问问自己:这份解释真的必要吗?这个等待真的值得吗?这次原谅真的明智吗?答案往往就在你问出问题的那个瞬间,静静浮现。
![]()
毕竟,人世间最美的风景,不在遥远的天边,而在你决定为自己而活的每一个当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