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六六
前几天在餐厅吃饭,邻桌一位约莫四五岁的小男孩怯生生地向他妈妈请求:
“妈妈,我能再要一杯果汁吗?”
那位妈妈头也没抬,不耐烦地回答:“不行,你都喝了一杯了,怎么这么贪心?”
小男孩低下头,小手紧紧抓着衣角,没再说话。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被拒绝的孩子,更是一颗正悄悄关闭的、渴望表达的心。
孩子的请求,往往是他们内心需求的映射。
有些请求,我们若轻易拒绝,可能会在孩子的一生中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痕。
![]()
“妈妈,你能陪陪我吗?”
闺蜜曾跟我分享了一件小事:
有一天,她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回到家还要洗衣服、处理没完成的工作,忙得焦头烂额。
正在这时,4岁的儿子走过来,抬头可怜巴巴地看着她,小声问:“妈妈,你今天还能陪我玩乐高吗?”
闺蜜当时脑袋都快炸了,心里想着:“我这一天忙得晕头转向,你就不能让我消停会儿?”
嘴上便敷衍道:“宝贝,妈妈忙着呢,你自己玩会儿好吗?”
他点点头,没再说什么,自己走到一边去玩了。
后来她路过客厅,看着角落里孩子落寞的小小身影,不由得感到一阵心疼。
其实,孩子请求陪伴,是在寻求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确认。
当这种请求被拒绝,他们接收到的隐性信息是“我不重要”“爸爸妈妈不爱我”。
英国塔维斯托克诊所就曾追踪调查发现:
68%在童年被母亲长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发展出“假性自体”,即把自己的真实需求压到最低,把“让别人满意”当成生存策略,甚至失去自我,变成“讨好型人格”。
所以,当孩子提出“抱抱我,陪陪我”等类似需求时,千万不要狠心拒绝,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伤害。
一位网友在回忆童年时常说,她最难忘的是每个周末晚上,父亲都会陪她下一个小时跳棋。
如今父亲已离世多年,但那温馨的画面始终是她内心最温暖的力量。
哪怕再忙,每天都要抽出点时间陪陪孩子,把这份力量和温暖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和底气。
![]()
![]()
“让我试试吧!”
记得有一次,我在厨房做蛋糕。
五岁的女儿踮着脚尖,眼巴巴地望着我手中的打蛋器:“妈妈,让我试试吧!”
她伸出沾满面粉的小手,眼睛里写满了渴望。
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宝贝,这个太难了,你会把面粉弄得到处都是......”
话到嘴边,我却看到女儿眼中闪烁的光芒突然黯淡下去。
这个眼神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多少次满怀期待地向父母提出请求,却只得到冰冷的拒绝。
于是,我立刻转变了态度:“我们来一起做吧,宝贝。”
我站在女儿身后,大手握着小手,一步一步地教她如何搅拌面糊。
虽然最后厨房变得一片狼藉,虽然蛋糕烤得有点焦,但当女儿捧着那个歪歪扭扭的蛋糕满眼亮晶晶地看着我时,脸上的成就感让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0-6岁是儿童发展信任、自主和主动感的关键期。
早期发展受挫会带来连锁反应,会对孩子之后的成长和行为带来负面影响。
其实,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未知,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都是探索世界的勇敢步伐,也是在构建自己的能力版图。
- 学步时的蹒跚跌倒,是在建立平衡感;
- 自己吃饭时的满桌狼藉,是在训练手眼协调;
- 争着自己穿鞋穿衣,是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如果家长频繁以“你还小,别捣乱”等理由拒绝,很可能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欲和成长机会。
在安全范围内,尽可能地让孩子去挑战,去尝试。
要知道,孩子的探索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世界的自然方式,他们如同在暗夜中摸索前行的探险家。
你的过度保护,可能正在剥夺他们成长和探索的机会。
![]()
![]()
“妈妈,我好难过...”
一位网友回忆道:
小时候,在学校受到委屈时,就回家向妈妈诉说,可是却甚少得到妈妈的积极回应。
有一次放学,她抽噎着跟妈妈说,“今天体育课分组,没有人选我当队友......我好难过......”
妈妈正在忙着做菜,头也不抬地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你能不能坚强一点,一个人不也能玩的挺好吗?”
她默默地走回房间,关上了门。
从那天起,她就越来越少跟妈妈分享学校里的故事了。
作为父母,你有没有过这种类似的时候?
当孩子放学回家,因为考试失败和你诉说难过的心情时,你却因为忙着做饭,对孩子说的话心不在焉;
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伤心回家,跟你诉苦时,你不但没有及时安慰,还责怪孩子太笨老受欺负;
孩子的情绪就像身体上的伤口,需要被看见、被处理,而不是被持续否定。
如果一个孩子的情绪经常被忽视,就会活成一座孤岛,再也不愿意向任何人打开心门。
当孩子说“妈妈,我好难过”时,他们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在发出求助信号。
作为父母,我们要及时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并教孩子如何抒发和释放自己的情绪。
绘本《妈妈,我好难过怎么办》里,妈妈教男孩释放负面情绪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难过了就哭,没有什么关系的,难过了就躲,只要不太长。
难过的时候,可以和身边的长辈和朋友倾诉;
难过的时候,可以画出心中的悲伤;
还可以去外面跑一跑、跳一跳,走到大自然里,闻花香听鸟鸣,呼吸新鲜的空气,尝一尝健康的食物……把悲伤赶跑!
一个从小被允许表达各种情绪的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情感健康的成年人。
![]()
![]()
“我想买这个,行吗?”
每次带孩子进商场,总会看到不少拉着父母买买买的孩子,简直就像是老鼠进了米缸,看见啥了都走不动道。
那天,看到一个小男孩,对着面前的变形金刚提出想要购买的请求。
结果遭到了他妈妈的无情拒绝;
“之前不是刚给你买过玩具吗?怎么又买?”
“咱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的,不买不买,走了!”
之间小男孩本来开朗的脸庞一下子阴云密布,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其实很多父母都是这样,觉得家里也没矿,害怕经常满足孩子,会让孩子的欲望变得膨胀。
看过一个心理咨询师分享的案例:
一个家境不错的小伙子,从小被灌输挣钱不容易、要节约、要艰苦朴素的观念。
每次想要买点什么东西,父母总会以“浪费”为理由拒绝。
被拒绝多次之后,他不再跟父母提要求了,从此一心扑在学业上,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
毕业后找工作,有一次,他和另一名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竞争同一个职位,结果出乎意料,另一位普通大学的毕业生被录取了。
他很不理解,便去质问面试官。
面试官表示,他太不自信了,明明学历很高,提得工资却比另一位低许多,而他们想找的是一个对自己有绝对自信的人。
原来,长久以来物质上的匮乏感让他变得很自卑,他没什么太多追求,只想找一份满足温饱的工作。
如果父母经常拒绝孩子的购买愿望,一次次的敷衍、否定,很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内心种下自卑的种子。
他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不重要,不是不被爱,长大后也会活得很压抑。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是孩子想要的,也适合孩子年龄,没什么安全隐患,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孩子吧。
很多时候,孩子想要的并不在于得到的那个东西价值多少钱,而是内心的愿望是否真的被看见,被理解。
![]()
![]()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我们如何回应孩子的请求,就是在塑造他们如何理解生活、如何理解自己。
别让轻易的拒绝,成为刻在孩子心底的伤。
请相信,我们的每一次回应,都是在告诉孩子:你值得被看到、你值得被爱,你值得所有的美好!
下次当孩子向你提出这些请求时,希望你能想起: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正在悄悄塑造他们的一生。
与各位父母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