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情感图谱中,爱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恨则被视为需要压抑或否认的破坏性力量。然而,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深入审视,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无法解释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成熟的情感能力,并非源于对恨的彻底消除,而是建立在对其承认、理解与整合的基础之上。个体从原始、混沌的情感状态发展到具备成熟爱与被爱能力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一系列深刻的“必要丧失”——对完美客体幻想的丧失、对无矛盾情感的丧失,以及对爱的全能幻想的丧失。
爱的起源与恨的必然:从原始情感到矛盾整合
情感发展的起点,可追溯至婴儿与最初照料者(通常是母亲)建立的二元关系。在这一阶段,婴儿处于一种原始的情感状态,其体验围绕着满足与挫折两个极端展开。当需求被及时满足时,婴儿体验到愉悦与爱;当需求受挫时,则爆发出强烈的愤怒与恨意。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婴儿运用“分裂”这一原始防御机制,将客体划分为“全好”的与“全坏”的,以此保护那“好”的客体与关系免受自身破坏性冲动的污染。
梅兰妮·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对此提供了精辟的论述。她指出,随着心理发展,婴儿逐渐意识到,那个带来满足的“好母亲”与那个带来挫折的“坏母亲”原是同一个体。这一认知飞跃标志着从“偏执-分裂心位”向“抑郁心位”的过渡。在此过程中,个体首次体验到一种新型的焦虑——抑郁性焦虑。婴儿开始担忧,自己先前的攻击性幻想与恨意可能已经伤害或毁灭了这个自己所爱且依赖的、既好又坏的完整客体。随之而来的,便是最早期的内疚感与修复的冲动。
因此,恨并非爱的对立物,而是爱与依赖在受挫时的必然伴生物。成熟情感能力发展的第一个必要丧失,便是丧失那种“非黑即白”的、令人心安的单纯。个体必须放弃将客体分裂为全然好与全然坏的防御策略,转而接纳一个核心的心理现实:我们所爱的客体,和我们自身一样,是复杂、多面且矛盾的统一体,同时兼具给予与剥夺、可爱与可恨的特质。唯有完成这一整合,个体才能建立起稳定而真实的客体关系,为成熟的爱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