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报
当消费者的试穿变成蹭穿,当服装吊牌从商品标识变成商家的自保盾牌……“无理由退货”的善意初衷,正被部分消费者的“恶意退货”肆意透支。这种行为不仅让商家陷入经营困境,更在持续瓦解电商生态的诚信根基,最终为失序“买单”的仍是消费者。
近日,一些电商平台上的“巨型吊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些商家把吊牌做得比商品本身还大,上面标注“试穿请保留,拆除不退不换”的字样,而这正是商家面对部分消费者“恶意退货”的无奈之举。
据了解,有消费者滥用“无理由退货”的权益行“薅羊毛”之实。例如,有消费者在演出完后把演出服集体退货,在一些商家晒出的消费者退货包裹里,衣服上沾有粉底液,衣兜里还有演唱会的票根……
近年来,电商平台服饰退货率居高不下。报告显示,各电商平台女装退货率普遍在50%至60%,男装退货率也在30%至40%。今年平台退货率普遍飙升10%,部分商家退货率甚至高达75%。
“无理由退货”规则设计的初衷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产品出现“货不对板”“尺码偏差”“效果不佳”等问题时,消费者可以通过合理退货来保证自己的权益。其会给消费者的线上购物提供更多的安全感,有利于刺激消费,维护良好的消费生态。
但当消费者把“无理由退货”变成“恶意退货”,看似“薅羊毛”的背后,实则仍是自身在为不文明行为买单。
首先,“恶意退货”之下商家的权利无疑会被侵犯,高企的退货率还会加重商家的运营成本,导致其经营不善甚至亏损。而生存下来的商家,面对大量的退货,为盈利只能不断提高产品价格。消费者花更高的价格买到质量和此前一样的产品后又会增加退货行为,进一步导致商家成本增高,再次提高价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不仅会影响全体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更会连带整个消费群体的形象受损。可见,少数消费者的“恶意退货”行为要让全体消费者为之“买单”。
更重要的是,这种恶性循环还会打破整个电商体系的诚信生态,带来各个消费主体之间的互不信任感,动摇互联网经济的诚信根基,破坏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
要阻止这种“恶意退货”的行为需要多方发力。商家要和消费者充分沟通,对演出服等一次性使用的产品可以探索租售结合的模式;电商平台要优化规则设计,利用技术手段及时识别频繁退货的账号,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消费者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要因一时“薅羊毛”之爽,让自己变成网络平台的“消费刺客”,影响全体消费者的权益。
如此,才能让“恶意退货”被全员抵制无所遁形。只有让“巨型吊牌”不再成为电商的标配,整个电商生态才能实现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