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文林
编辑|杨勇
来源 | 氢消费出品
ID | HQingXiaoFei
今年端午时节前夕,一则令人作呕的“带血粽子”新闻就上了热搜。
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在来伊份蜜枣粽中吃出带血创可贴。对此,来伊份在5月12日凌晨紧急启动调查程序,并于5月13日再次发布关于消费者反映蜜枣粽问题处理的情况说明。
然而随着事件调查的深入,涉事产品被曝出由五芳斋代工。这让本应“强强联合”的合作,一下子变成了“双双翻车”的闹剧。
尽管两家企业迅速下架产品、承诺赔偿,但代工模式下的品控失守、节日消费的敏感情绪叠加供应链权责不清等问题,揭开了食品行业规模越大,风险反而越高的残酷现实。
![]()
两家上市公司,管不好一个粽子?
事情源于5月10日,江苏宿迁的苏女士发布视频称,在来伊份的粽子中吃出疑似带血创可贴的异物。
根据视频描述的内容,当时宝宝粽子吃到一半,说嘴巴里有东西,后来发现是创可贴,“恶心坏了!哪怕吃到苍蝇都不会这么气愤”。该名消费透露,涉事产品为来伊份蜜枣粽,系5月7日于线下商店购买,发现问题后已拨打12315反映情况。
视频一经发布,迅速在网络发酵,网友纷纷表达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与不满。5月11日晚,相关话题被吵上微博热搜。
5月12日凌晨,来伊份就在官网发布了公告对事件进行说明,称已对涉事批次蜜枣粽下架处理,消费者可就近门店退换货,并获相同金额额外补偿。公司成立专项小组调查,承诺承担消费者因食用问题粽子出现身体问题的检查、治疗费用。
按理来说,这波公关反应也不慢,但却因为相当标准化的危机公关内容和动作,不仅未能平息公众质疑,还把五芳斋“拖下了水”。
![]()
(图源:来伊份官网)
这份公告内容,先是长篇幅论证了来伊份拥有完备的安全生产流程,却只字未提带血创口贴是如何混入粽子的,有避重就轻之嫌。后又欢迎消费者和各界人士参观考察合作工厂,也疑似将大众视线引向代工厂。
![]()
(图源:微博)
而好巧不巧,根据网络视频流传出的产品包装显示,这款蜜枣粽产品的受委托单位竟然是“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要知道,对于很多不爱吃零食的消费者,可能不怎么认识来伊份这个品牌,但甭管你爱不爱吃粽子,“百年老字号”的五芳斋你多少会有所耳闻。
起初,五芳斋客服否认与来伊份存在代工关系,称所有粽子均为自主生产。但消费者晒出的产品包装显示,受委托方为“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打脸了客服说法。
而5月12日午间,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郁瑞芬则向媒体坦言,该款粽子确由五芳斋代工生产。她还进一步解释,来伊份对供应链合作方有着严苛筛选标准,均选择行业头部企业进行生产协作。
于是,面对质疑和“实锤”,5月12日晚,五芳斋在官网发布《情况说明》,称正在核查相关批次生产记录,并协同来伊份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核查,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现场检查。
![]()
(图源:五芳斋官网)
一个是高端零食品牌、“主板零食第一股”,一个是全国首批 “中华老字号”企业、“粽子第一股”。说好的“强强联合”、品质过硬,结果两家上市公司的产业链连基础的异物防控都失效。这背后折射出不仅是轻资产模式下的品控难题,也是食品行业监管的集体失灵。
![]()
代工模式之困,既在品控也在责任
或许来伊份会觉得,选择行业Top、老字号品牌来代工粽子产品还能出事,这多少有些“无妄之灾”。但事实上,以为找个好点的代工厂就能当“甩手掌柜”,实属品牌一厢情愿的想法。
据来伊份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产品主要覆盖坚果炒货、肉类零食、糕点饼干等13大核心品类,1500余款OEM商品。
所谓OEM模式,即公司将所需要的产品委托给其他合作厂商加工,公司对其生产过程进行跟踪,并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把关验收,最后将产品通过本公司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这种模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快速拓展产品品类,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产品质量把控方面的挑战。
据了解,来伊份目前合作的供应商超200家。不同代工厂的生产标准、设备状况、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比如部分代工厂可能存在生产设备老化,无法精准控制生产流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关键指标,影响食品品质;生产环境不达标、卫生条件差,容易导致食品受到污染。
而来伊份在面对众多代工厂,在采购环节对原材料的把控、生产环节的监督以及销售环节对产品质量的跟踪,都面临巨大挑战,品牌难以完全从产业链上进行有效把控,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品控疏漏。
2024年7月,一位消费者称自己在购买的来伊份陈皮杨梅中吃出了一块小石头,并表示已经拨打投诉电话,但商家客服称商品拆开包装后,无法证明石头来自杨梅。最终,在上海市徐汇区工商局的调解下,来伊份赔偿了该消费者1000元。
![]()
(图源:小红书)
8月,还有一位消费者爆料来伊份的腰果出现了发霉的情况。对此,来伊份的官方账号在该消费者的内容下留言表示:“很抱歉让您遇到这样的问题,来伊份十分重视且已安排相关人员与您沟通排查,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同月,一位消费者在消费保平台投诉称8月23日在来伊份宿迁沭阳吾悦广场店买了一份零食,回家吃出了异物,客服不调解最终导致他发起投诉。9月6日,来伊份申请完结了这次投诉,解决方案是赔偿、解释。具体处理结果企业选择不对外公开。
![]()
(图源:消费保平台)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来伊份的投诉内容高达上千条,其中多条投诉内容直指来伊份食品有虫子毛发等异物以及存在霉变问题。此前来伊份公示的招股书也显示,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来伊份共召回不合格产品超7万公斤。
可见,代工模式虽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品控责任转嫁也导致了风险指数级上升,进而让来伊份陷入“规模越大、漏洞越多”的恶性循环。
此外,代工模式也暴露了品牌方与代工厂的权责问题。
比如,五芳斋初期否认代工关系,后被“打脸”;来伊份声明强调制度完善,却淡化对异物来源调查的实质性操作。代工模式下,双方均将责任归咎于“生产流程规范”,品牌方对代工厂的突击审查、原料溯源等机制形同虚设,双方至今都未能解释创可贴是如何进入成品。
而这最终导致危机应对失焦,不仅两家品牌价值被食安问题稀释,也折射出品牌方与代工厂责任边界模糊的行业通病。
![]()
食安问题频发,重建信任没有捷径
中国人过节,讲究的不仅是吃一口吃食,更是图个团圆安康的寓意。此次端午节前爆发粽子的食安问题,节日消费情绪敏感期叠加代工模式信任危机,让本次事件的舆情传播呈现放大效应。
要重建信任,企业必须认清一个事实:消费者早已厌倦了道歉、下架、赔钱的三板斧。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从源头到货架的全链条透明。这里以粽子产品为例。
首先得让生产过程“晒太阳”。就像家里装修要盯着工人施工一样,消费者有权知道吃进嘴里的粽子是怎么做出来的。
有企业尝试过直播车间——从糯米清洗、粽叶杀菌到工人包粽的全流程实时播放,甚至能看到质检员用金属探测器扫描成品(以识别是否有异物)。这种“玻璃房生产”看似麻烦,却能让消费者亲眼见证安全。
其次是引入“裁判员”。如果每批产品上市前,由市场监管局指定的实验室出具检测报告,就相当于给食品安全上了双重保险。因此,市场监管部门也可以联合企业推动三方联检制度,即代工厂自检、品牌方抽检、监管部门突检同步进行。
最后要对特殊商品“特别关照”。像儿童食品、节令食品这类寄托情感、短时间内高需求的商品,本就应该用更高标准对待。
比如,企业可要求代工厂为母婴产品单独开设生产线,每周突击检查;自建种植基地,从粽叶采摘到真空包装全程自主管控,虽然成本高了,但消费者愿意为这份安心买单。
总之,重建信任没有捷径。它既需要企业放下“赚快钱”的浮躁,老老实实把生产链的每个环节变成透明橱窗,也需要代工厂不再把自己当作“背锅侠”,而是和品牌方共同守护食品安全底线,更需要行业从“责任推诿”转向“责任共担”,让消费者感受到——我买的不是粽子,而是一群人的诚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