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10年风雨同舟,10年砥砺前行。从埃博拉疫情中的紧急援建到新冠疫情中的并肩作战,从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落地生根到疟疾防控网络的逐步完善,从技术输出到能力共建,中国与塞拉利昂的公共卫生合作不仅为塞拉利昂构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塞经验”。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塞合作的根本遵循。2014年埃博拉疫情肆虐,塞拉利昂面临“检测无门、防控无措”的绝境。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响应,快速建起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让当地实现疑似样本“本土检测、快速反馈”,打破了该国“样本外送、被动等待”的困境。新冠疫情暴发后,中方再次雪中送炭,调运检测试剂,协助塞拉利昂建立检测能力,用速度与效率守护生命。从埃博拉到猴痘,从伤寒到疟疾,中国始终将拯救生命放在首位,不搞形式主义,不图短期回报,以务实行动彰显大国担当,证明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唯有摒弃私利、团结协作,才能守护人类共同的健康福祉。
授人以渔、能力共建,是中塞合作的核心密码。相较于短期物资援助,中国更注重为塞拉利昂培育“带不走的能力”。从在当地十年如一日开展技术培训,培育稳定的本地团队,到构建“线上—线下—现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打造疟疾防控骨干力量;从塞方人员赴华深造,到“金字塔式”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中方始终将能力建设贯穿合作全过程。这种“造血式”援助,打破了传统援外“重硬件、轻软件”的局限,让塞拉利昂从“依赖外援”走向“自主防控”,实现了公共卫生能力质的飞跃。如今,塞方人员能独立完成多病原检测、基因测序,甚至参与科研项目。这种能力的提升,比任何物资援助都更具长远价值,为塞拉利昂公共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驱动、多方协同,是中塞合作的活力源泉。面对塞拉利昂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环境复杂的现实,中方团队没有简单复制国内经验,而是因地制宜开展技术创新:通过远程会诊解决设备维修难题,用生物信息分析一体机简化数据分析流程,以微流控平台助力基层检测……这些源于实战需求的创新,既解决了当地的迫切问题,又为全球公共卫生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中国-塞拉利昂-盖茨基金会”三方合作、“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多方参与,整合了不同主体的优势资源,形成了协同效应,证明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解决需要打破壁垒、汇聚力量,通过多元合作实现共赢。
当今世界,新发突发传染病时有发生,公共卫生体系薄弱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既是必然选择,更是现实需求。中塞10年合作的实践充分证明,唯有坚持命运与共的理念,才能超越国界、种族和利益的分歧;唯有坚持团结合作的原则,才能应对全球性危机挑战;唯有坚持互利共赢的目标,才能取得更多成就、共享发展成果。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包括塞拉利昂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以实干担当深化公共卫生合作,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团结协作应对共同挑战,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
文:张磊
编辑:马杨
校对:杨真宇
审核:李诗尧 徐秉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