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智库观点 | 建设美丽中国的“湾区方案”:跨境协同、绿色金融与数字赋能

0
分享至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祝尚运

  2025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再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在2024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任。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度开放的国际化水平,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其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推动美丽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具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跨境协同、绿色金融和数字赋能三个关键领域进行了生态文明创新实践,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湾区方案”。

-跨境协同-

实现大湾区生态治理的“制度破壁”

  粤港澳大湾区由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构成,“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现实,为区域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带来了独特挑战,如何实现生态共建共治共享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在《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顶层设计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并未将制度差异视为障碍,而是将其作为制度创新的“催化剂”,大胆探索以“制度破壁”为核心的协同治理新范式。

一是构建高层协调与专项合作机制。通过设立粤港澳持续发展与环保合作小组等,有效统筹区域生态环保重大事项,推动大气联防联控、水体共保共治等取得显著进展。这一系列机制创新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协调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是推动环境标准与信息共享的规则衔接与标准趋同。通过逐步实现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统一发布,并在特定领域探索环境标准的互认或趋同,为精准治理提供保证。通过标准对接与数据共享,有效降低因标准差异带来的治理成本和监管壁垒,提升区域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三是以重点合作平台和项目为载体,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如在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先行先试绿色发展新模式,通过具体项目合作(如珠江口综合治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磨合制度差异,积累制度融合宝贵经验。这些实践促进了环保理念、技术、管理等要素的跨境流动与优化配置,显著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整体效能。

-绿色金融-

打造可持续金融的“湾区样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绿色金融。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发展绿色金融是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在粤港澳大湾区得到蓬勃发展,成为区域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体现。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标准互认,力克“漂绿”顽疾,夯实发展根基。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并体现中国特色的大湾区统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尤其是在绿色项目界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第三方评估认证等方面加强规则衔接与互认,为跨境绿色投融资提供清晰指引,提升市场透明度和规范性。

二是深化跨境合作与产品创新,疏通融资堵点,赋能绿色生产力。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和内地广阔市场,通过“跨境理财通”“债券通”等机制,拓宽绿色项目融资渠道。鼓励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衍生品等多元化产品,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探索投贷联动、绿色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引导金融资源“脱虚向实”,精准滴灌绿色产业。

三是完善激励约束与市场机制,激发节约内生动力,提升资源效率。对内,通过推动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市场化交易,完善碳账户、碳普惠等创新机制,强化金融机构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考量,引导企业主动进行节能改造和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对外,加速构建“标准互认—产品创新—市场联通”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如香港联合深交所、广碳所共建“湾区碳金融国际平台”,推动内地碳配额与香港绿色债券挂钩交易;前海试点“绿色金融监管沙盒”,允许港澳地区机构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开展天气指数期货、生物多样性抵质押等创新业务。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连接国际绿色金融规则与中国实践的“转换器”,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低碳转型解决方案。

-数字赋能-

构建大湾区生态治理的“科技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其雄厚的科技创新基础和数字化转型先发优势,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领域,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生态治理全链条,为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生态智慧治理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建设跨境流通数字平台,攻克“数据孤岛”,促进环境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遥感卫星和无人机等设备,构建覆盖区域的立体化环境监测网络,整合环保、气象、水文、自然资源等多源数据,打破部门与区域间的数据壁垒,建设湾区级“生态环境一张图”和“数字生态大脑”,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深化智能应用场景,提升监测预警与精准监管效能。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提升环境污染溯源、趋势预测、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在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领域,推广基于模型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从“经验治理”向“智慧治理”的转变。

三是推动平台整合,促进跨城共治。借鉴深圳“智慧环保”、广州“生态大脑”等经验,构建一体化的智慧生态环境管理平台,整合环境规划、监测预警、执法监管、公众服务等功能,优化业务流程,推动粤港澳三地在环境标准、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等方面的深度协同。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生态治理模式创新,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通过在跨境协同、绿色金融、数字治理等关键领域的持续创新,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继续探索生态协同治理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为2035年顺利建成美丽中国积累经验,为全球超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贡献“湾区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更加壮丽的生态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时报
国研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40971文章数 6385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