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寒衣不上坟,上坟辱先人”,何意?寒衣节不能上坟吗?答案来了。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祭祖为大孝”。孝自古以来就是众多善中的首位,而祭祖又是孝中最夺目的一环,就如同是孝的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
孔子曾提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强调对父母生前的奉养与死后祭祀的同等重要性。也就是说,父母在,孝顺躬亲,父母不在,祭祀缅怀即是孝。因为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幸福。
而如今,时间恰逢来到民俗中的一个重要日子,那就是“寒衣节”。据悉,寒衣节出现在农历十月初一,属于寒月的第一天,其最重要的习俗就是上坟祭祖,目的是通过祭祀祖先、焚烧纸制衣物等方式,为逝去的亲人“送寒衣”,表达孝道与缅怀之情。
![]()
对于寒衣节而言,老一辈人或许都不陌生,因为寒衣节是家族祭祀的重要节点,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而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周朝“九月授衣”的传统,就是说在古代,每逢农历九月份,大家都会准备冬衣,以便应对即将带来的寒冬,而受孝道文化的影响,就延伸出了为祖先送寒衣的仪式。后又因为北方地区入冬时间为农历十月,为此就定为了十月初一寒衣节,并明确了“祭祖烧衣”的习俗,也就是“送寒衣”。
而寒衣节送寒衣的说法,还跟"千里送寒衣"有关,也就是跟秦朝民妇孟姜女的典故有关。据悉,寒冬来临之际,孟姜女为修筑长城的丈夫千里跋涉送御寒衣物,却发现丈夫已逝,且被埋筑城墙里,后哭倒长城,顺利安葬了丈夫的尸骨。后来这一典故就演变为悼念亡灵的习俗。
![]()
而在这一天,民间就有了上坟烧寒衣、纸钱的讲究,其象征为祖先提供阴间所需,表达子孙不忘根本的感恩之心,同时要体现祈求先人庇护的愿望。
一般来说,这天传统上坟需清理坟墓、摆放供品(如水果、糕点),焚烧纸衣纸帽,并遵守衣着素净、言行庄重等礼仪。对于那些远在家乡之外,无法归家上坟的人来说,也可以在路口进行焚烧纸衣,时间往往选择在傍晚时分,路上行人渐少之时,并且在地上画圈,留一口,圈内焚烧,而这也可以代替上坟祭祖。
此外,对于寒衣节上坟来说,民间还有一些老话,深受大家关注,尤其是“寒衣不上坟,上坟辱先人”这句,那么这句话是何意?寒衣节不能上坟吗?一起来看看吧。
![]()
寒衣不上坟,上坟辱先人
首先,这句老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寒衣节不能上坟,而是说有些特定人群是不能去上坟的,这与古代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关。
而这里的特定人群,往往指的是女婿。女婿我们都知道,是家族“外姓人”的代表,古人认为女婿上坟会被解读为女方家族“后继无人”,暗示男丁断绝,因此对家族不利,也就有了“辱先人”的说法。
其次,这一说法也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直接相关,体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思想,就是没有后代被认为是最严重的不孝,因此就衍生出了女婿不上坟的说法。
另外,对于寒衣节不上坟的人群来说,还有一些人也不建议去上坟,如孕妇、小孩、老人等,这些都与古代孝道文化有关。
![]()
总结,农历十月初一正值秋冬交替,天气转寒,上坟“送寒衣”呼应自然规律,体现对先人冷暖的关怀。而这天的传统讲究也是需要大家注意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当然,这些讲究在现在看来,也存在迷信性,甚至不符合时代背景,但是还是建议大家跟随传统行事,尊重老传统,毕竟这些节日都是古代传承下来的。
话说,你觉得这句老话有道理吗?你们那边有这讲究吗?可以留言,跟大家说说你们那边的讲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