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为一件糟心事奔波,盼着有人能听一听、管一管?信访,就是咱们老百姓找政府说理、解决问题的“直通车”,是党和政府连通群众的“连心桥”。这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党中央一直放在心上,反复强调要尽全力为信访群众排忧解难。
可现实中,总有少数工作人员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包袱”,对合理诉求推三阻四、置之不理。这种冷硬态度不仅寒了群众的心,更破坏了党群干群的信任。好在,随着信访工作法治化的深入推进,“不作为”的懒政怠政行为,如今有了明确的“追责紧箍咒”。
瞄准“四应四不”乱象,法治利剑破梗阻
信访工作法治化不是空口号,而是贯穿“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的全链条规范,其中监督追责就是最锋利的“牙齿”。今年全国信访局长会议上,“四应四不”问题被重点点名——该接的诉求不接、该办的事情不办、该追的责任不追、该查的问题不查。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堵点”,正是阻碍信访渠道畅通的“毒瘤”。
从“全面推进”到“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重心正在从“广覆盖”转向“深落实”,整治“四应四不”就是精准发力的突破口。国家明确要求“四个到位”,只要有公职人员在信访工作中滥用职权、敷衍塞责,监督部门就会坚决问责,绝不姑息。这意味着,信访工作不再是“软任务”,而是必须扛实的“硬责任”。
追责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或许有人会问,追责到底有多严?国家信访局明确表示,对那些因为不依法履职引发信访问题、不依法解决信访诉求的行为,问责追责要成为常态。无论是失职失责的典型案例,还是情节严重的情况,不仅会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必要时还会公开通报曝光,让“躺平者”无处藏身。
但更重要的是,追责从来都不是终点。在严肃问责的同时,相关部门更注重推动问题实际解决,坚决防止“层层加码”“变形走样”等形式主义问题。也就是说,群众的诉求不会因为“追责”而被搁置,反而会因为监督的强化,得到更规范、更高效的回应。
信访工作的根,永远扎在群众中间。法治的“紧箍咒”越念越严,既是对公职人员的约束,更是对群众权益的保障。当每一份诉求都能被认真倾听,每一个问题都能被切实解决,信访这座“连心桥”才能越走越宽,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心才能贴得更近。如果你有合法合理的信访诉求,尽管依法提出——法治撑腰,你的声音一定有人听、有人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