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起始于一张社交平台的图片,照片里展示的是芝加哥罗斯科村人行道上一块混凝土上面有个凹坑,它的形状看起来就像是个小小的动物样子。那天配图那条短文发出来之后很快就被很多网友转了开来,阅读量超过了数百万之巨,于是很多人便去现场凑热闹,没多久这块路上留下的印记就变成了一座城市的网红打卡之地。
![]()
当地住户表示,那个坑一直就在那条人行道上呆了二十多年,没人管。被发现成“网红”后,有人开始往里面丢东西:硬币、奶酪、鲜花、酒瓶、毛绒玩具…有的人是开玩笑的祭拜仪式,也有人真的想留个纪念。一对情侣直接把它当成了婚礼取景地,在庆祝时把酒洒进坑里。罗斯科村的一个商业组织搞了个投票给这个坑起新名字,“Splatatouille”,一个拟声词和动画片名拼起来的名字。
现场的热度也带来了问题。围观群众以及好奇者很多,扰得周围居民不得安宁。市政方面在2024年4月决定把这块混凝土板切下来带去市政厅保存,既防止进一步破坏又结束了游客对现场不断打扰的局面,搬走实物之后原地就失去了参考环境,直接在现场做精测成了不可能的事。
![]()
几个研究者注意到这件事,开始分析。他们于2025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作者说无法直接测量现场,只能依靠大量流传在网络上的现场照片做数据来源。团队用照片中游客投下的硬币作为固定尺寸的标尺,从而做出精确的比例估计,在文章里称之为“网民献祭的意外好处”,因为有了固定的尺度,之后的测量会更加方便。
研究者先确定制造者是啮齿类动物,一个重要宏观证据就是印痕显示前肢像只有四个脚趾,而后足却有五个脚趾,这与多数啮齿动物典型足趾形态吻合。团队将芝加哥地区可能出现的八种野生啮齿动物当作候选对象,并制定了形态对比方案,为了避免因年龄、性别或个体差异造成判断失误,研究人员从博物馆标本中挑选出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体型样本,涵盖幼体及成年个体,雄性与雌性都有涉及,以覆盖可能的体型变化范围。
![]()
研究确立并量度了七个指标:从吻部到尾根的身体长度、前肢长度、第三指长度、后足长度、头部宽度、尾根处的尾宽,以及从尾根起2.5厘米处的尾宽。这些数据被用来与候选物种一一比对,比对的结果逐渐把范围缩小至灰松鼠(东部灰松鼠、狐松鼠和麝鼠三种可能中去,在统计分析之后发现其中以灰松鼠的可能性占比最多,给出的概率值为98.67%。
印记显示前肢比较长一些,第三指以及后足长度超出褐家鼠平常体型范围的情况存在,这显然不符合褐家鼠的脚印特点。
![]()
还有一个让人疑惑的地方是,印痕里“尾巴”的部分看上去特别细。研究者解释说松鼠的尾巴上长着很厚密的毛,如果这些毛没有被混凝土颗粒压出明显的印记来,那么留下的大概就是尾骨或者几乎没有多少毛发按上去才有的痕迹了,所以看起来就显得很细弱。还有一种常见猜测认为是猛禽抓住老鼠之后再扔掉它造成的压痕,在动物身上并没有留下进出脚印的情况下,这种情况虽然在理论上存在可能,但是要让这样的情形在现场留下完整的压痕需要非常戏剧化的过程才行。一位专门做城市野生动物研究的人士表示自己看过松鼠从树上摔下来的情况,并且当地二十多年前那块混凝土附近确实有棵大树,周围也经常能看到灰松鼠活动的记录,这些都是支持松鼠假说的一些现实线索。
研究者还将这样只有印记而无躯体的情况,与古生物学中的印痕化石做了对比。印痕化石常常保存的是行为或者留下活动痕迹,并非动物本身遗体。文章举例说另一项研究指出,古生物身体表面的细小结构能因表层薄片上的生物膜同沉积物相互吸附而得以保留下来,从而形成精细的印痕信息,借助这种类比说法,作者表明即便没有原体,留在表面上的形态信息也是有用的线索。
![]()
至于这个留下印记的动物本身的命运,研究者和媒体都没有定论。既没有挣扎过的痕迹也没有离开后的脚印,在表面上看就像是这个动物被杀害后就留在了这里。但是也有人抱有乐观的想法:它可能是被困在还没有完全硬化的混凝土中动弹不得,当混凝土变硬之后自己又离开了,就像鸟撞到玻璃上会“装死”一段时间再站起来一样。因为市政府把水泥板拿走了保存起来,所以研究人员不能在现场做三维扫描或者拿到更直接的数据来做最后一步验证。
社会方面,此事暴露出网络文化与城市管理的矛盾:社交平台一条贴文能让很多人瞬间去一个地方“打卡”,制造笑声的同时也带来噪音和占用公共场所。网友留下的大批照片、视频和投币变成学者们研究的数据资料,现代公民参与怎样意外助了科学家一臂之力,大量游客蜂拥而至破坏了原貌,导致市政部门不得不介入保护物品实体,这样就给研究团队造成额外麻烦,这事儿本身就像镜子一样反映出大众媒体的力量及其引发的问题。
![]()
按照时间线上的关键步骤,这个印痕在地上搁了二十多年,2024年1月初那条社交媒体贴把它送上了热搜,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很多人跑去看还拍个不停照相留念,到了四月市政府开始动手把混凝土板切下来保存起来,随后研究人员转向用网络照片和博物馆里的标本做形态学比对,最后在2025年才出来发表分析结果。一连串的事情让一个小小的痕迹成为城中的话题,并且生出了一种说法:这也许不是大家一直以为的老鼠被猎杀后留下来的那个“印记”,而是松鼠白天不小心碰上新铺好的水泥地留下的一次意外记录。
对公众和研究者而言,此事有诸多启示,网络可让小事迅速扩大,产生许多图像和实物素材;博物馆的标本及传统形态学测量法在当代依旧有用武之地;把日常城市事件同古生物学中的印痕概念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现在留下的痕迹是如何、留下何种信息。至于那个叫“Splatatouille”的混凝土板,它成为当地的某种文化产品,科学家也得到了一个用普通材料做精细度量的例子,关于那动物最后如何收场,现有证据无法给出确切答案,只能说灰松鼠的可能性很大,不过客观的回答还需更多原位证据才能确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