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古生物学家遇上摇滚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答案是:一群顶着“莫西干头”的远古生物。这些来自数亿年前的“摇滚明星”,不仅造型奇特,更用它们的化石证据,向我们固有的生命演化认知发起了一场猛烈的“冲击”。准备好,一场颠覆你想象的远古摇滚秀,即将开演。
聊聊“朋克”们的家底:一些你可能需要知道的知识
在深入了解这些远古“朋克”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做点功课,了解一下它们所属的“门派”和生活的“江湖”。
![]()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首先,它们都属于一个庞大的家族——软体动物(Mollusca)。提到软体动物,你可能会想到蜗牛、扇贝、章鱼。没错,它们都是这个家族的成员,但软体动物的谱系远比这复杂。这个门类是动物界中物种多样性第二大的,仅次于节肢动物。
![]()
蜗牛(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科学家们通常将软体动物分为两大分支:有壳亚门(Conchifera)和双神经亚门(Aculifera)。前者包括了我们熟悉的蜗牛、贝类和头足类,它们大多拥有一个或两个外壳。
![]()
线纹石鳖(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而后者,也就是我们今天主角所属的双神经亚门,则显得更为“原始”和神秘。这个类群主要包括多板纲(Polyplacophora,即石鳖)和无板纲(Aplacophora)。石鳖就像一个个贴在岩石上的微型中世纪盔甲武士,背部分节的壳板是它们的标志。而无板纲动物则更像蠕虫,通常没有壳,身体表面覆盖着微小的钙质骨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生物学家们认为,双神经亚门(尤其是无板纲)的身体构造非常“保守”,在数亿年的演化中变化不大,像是生命演化舞台上的“老古董”。然而,新发现恰恰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挑战。
![]()
赫里福德郡的化石样本(图片来源:Siveter D , et al.2020)
这些“朋克明星”化石,发现于英国一个被称为赫里福德郡(Herefordshire Lagerstätte)的化石宝库。所谓“拉格斯特”,特指那些保存了异常精美化石的特殊埋藏地。这里的化石不仅有硬壳,甚至连肌肉、神经等软体组织都能留下印记,就像是远古生物的“庞贝古城”,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它们真实样貌的绝佳窗口。
3D扫描下的远古“莫西干”:Punk和Emo的真面目
![]()
(图片来源:Sutton et al. Nature 2025)
我们的第一组“摇滚明星”,来自4.3亿年前的志留纪海洋。在英国赫里福德郡的化石宝库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两种蠕虫状的生物。其中一种浑身长满尖刺,仿佛顶着“莫西干头”,被研究人员戏称为“朋克”,这个名字最终成了它的正式学名——Punk ferox(凶猛的朋克)。和它一起出道的,还有一个名叫Emo vorticaudum(旋转尾巴的Emo)的伙伴。
这些化石异常珍贵,但也极其脆弱。如果用传统方法敲开岩石,化石很可能随之粉身碎骨。为了看清这些小家伙的真面目,研究团队动用了一系列“黑科技”:他们将包裹着化石的岩石以微米级的精度,一层一层地磨掉,每磨掉薄薄一层就拍摄一张高清照片。最后,成千上万张照片汇集在一起,通过计算机重建出一个纤毫毕现的“虚拟化石”。
![]()
(图片来源:Sutton et al. Nature 2025)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Punk和Emo的样貌被前所未有地清晰还原。它们都是大约2厘米长的蠕虫状生物,身体背部和两侧覆盖着长长的、像头发一样竖立的尖刺。这些尖刺可不只是为了耍酷,最主要的功能可能是防御,这一身“铠甲”能让捕食者难以下口。
最让科学家们震惊的是,这两个小家伙身上展现出一种“混搭风”。它们既有无板纲动物的蠕虫状身体和满身骨针,又表现出多板纲动物(石鳖)的某些特征。这种特征的“大杂烩”表明,在软体动物演化的早期,不同的身体构造方案被以一种极其自由、富有创造力的方式组合、尝试。
从“垃圾”到“巨星”:摇滚主唱的化石分身
![]()
SexPistols乐队(图片来源:rollingstone)
如果说Punk和Emo的故事是关于技术如何揭示生命的多样性,那么另一位“摇滚巨星”的经历则更像一出“平反”的传奇。将目光投向更古老的、约5.6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一种曾被误认为是一坨毫无意义的“假化石”的神秘生物,迎来了它的正名时刻。为了致敬它挑战权威的“反叛精神”,科学家们用SexPistols乐队主唱的本名,将其命名为Lydonia jiggamintia。
在加拿大纽芬兰一个名为“错误点”(Mistaken Point)的地方,古生物学家发现了许多埃迪卡拉纪的化石。其中一种被称为Blackbrookia的“化石”,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假化石——本质上只是一堆有机物腐烂分解后留下的痕迹。
![]()
(图片来源:G. Pasinettiet al.2025)
然而,古生物学家克里斯托弗·麦基恩(Christopher McKean)和他的同事们对这些所谓的“假化石”产生了怀疑。通过对39块标本的重新检视,他们发现这些生物的表面遍布着微小的孔洞,这强烈暗示着一个滤食系统的存在,就像现代海绵一样。这绝不是一滩烂泥能形成的结构!
![]()
(图片来源:G. Pasinettiet al.2025)
基于这一关键证据,研究团队认为,这个曾经被鄙夷的化石,实际上是一种真正的远古动物。它体型巨大,有些个体长度可达53厘米,顶部可能覆盖着许多指状管道用于滤食。它的种加词jiggamintia,则源于当地原住民对一种多刺野果的称呼,巧妙地将朋克文化、生物形态与本土文化遗产联系在了一起。
演化的“朋克精神”:打破常规,拥抱混乱
这些远古“朋克”的发现,其意义远不止于几个有趣的名字。它们共同揭示了早期生命演化一个至关重要的真相:演化之路并非一条笔直、线性的康庄大道,而是一片充满实验、岔路和意外的灌木丛。
![]()
(图片来源:Sutton et al. Nature 2025)
Punk和Emo彻底颠覆了“双神经亚门软体动物形态保守”的传统观念。它们证明,在志留纪,这个被认为“原始”的类群实际上经历了一场形态创新的大爆发,诞生了“大量不寻常的形态”,其多样性和实验性,丝毫不亚于其他更“成功”的生物类群。它们展示了生命在解决生存问题时,是何等的天马行空、不拘一格。
而Lydonia的“平反”,则为解开埃迪卡拉纪生命之谜提供了新的线索。它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动物之一,其海绵状的滤食结构,为我们思考早期动物如何生存和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
志留纪时期古海底生物的重建模型(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些来自数亿年前的尖刺“朋克”,早已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谢幕。但它们留下的印记,经过一代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最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复活”,并继续向我们诉说着那个遥远世界的故事。它们提醒我们,生命的历史充满了混乱、偶然和无尽的创造力,而探索这一切未知,正是科学最“朋克”、也最迷人的地方。
作者:杨雨鑫
审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学者 邢立达
本文在科普新媒体平台“蝌蚪五线谱”刊发,经授权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