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仅要减轻教师在工作时间承担非教育教学事务的负担,也要减轻他们在非工作时间承担额外工作的负担,更不能要求教师24小时开手机
当夜幕低垂,大多数人结束一天工作进入休息状态时,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手机屏幕却仍在亮起,来自家长的各种信息正在不断涌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一项关于教师负担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超过70%的中小学教师在深夜与休息日被打扰已成为常态,尤其是初中和小学教师。学生成绩波动、行为偏差、情绪问题乃至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家长都可能在休息时间给教师发信息、打电话。个别地方教育部门或者校长甚至要求教师24小时不能关手机,使教师被迫成为“24小时客服”,随时待命。
长期高负荷运转下,教师的教学创新动力下降,专业成长空间被压缩,形成“越忙越无效,越无效越忙”的恶性循环,继而引发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问题。建成教育强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身心俱疲、创新动力不足的教师,怎能承担起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使命?下班之后得不到好好休息的教师,第二天怎么有精力好好工作?
教育部门多次发文要求给教师“减负”。“减负”不仅要减轻教师在工作时间承担非教育教学事务的负担,也要减轻他们在非工作时间的负担,更不能要求教师24小时开手机。我们强调家校共育、家校携手,但是也要强调厘清家校边界、家庭和学校各司其职。家长要承担起孩子家庭教育和品格塑造的责任,不能动不动就找教师,甚至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推卸责任、无理取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不能要求教师随时接待家长,要保障教师的工作时间和责任边界,为教师创造能安心教学、专注育人的环境。
给教师“减负”,需多方协同推进,更需要在厘清家校边界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规定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休息权,在这方面有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在芬兰,家长和学校要签署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清晰界定双方责任,如家庭负责孩子的规律作息、基础品德培养,学校负责系统教学与评估。家校沟通主要通过定期深度面谈及学校在线平台,但并非通过即时通信工具,紧急情况下才会电话联系。教师享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且工作时间受法律严格保护。德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教师享有下班后的“断联权”,家长也普遍尊重教师的私人时间。学校层面建立了标准化的沟通流程,包括设定统一的“家长接待日或时段”;使用学校官方邮件系统而非私人社交软件进行非紧急沟通,并承诺48小时内回复。
学校应该设计好家校沟通规范,明确时段、渠道、流程、响应时间及违规处理办法,如告知所有家长有事情可以在工作时间拨打学校工作电话,使用公共平台集成通知、请假、预约,常见问题回答等功能,设专职岗位接听家长电话、处理常规咨询,还可以设固定预约时段保障家校深度交流。通过保护教师业余私人时间、尊重教师的休息权,让教师在该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才能在该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
家长要为教师“减负”,首先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积极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胜任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自觉做好孩子的习惯、品德与情感教育等。其次要体谅教师工作的辛苦,如果没有紧急情况,尽量避免在深夜或周末等时间联系教师,尊重他们下班后的私人休息时间与权利。
建议家长联系教师前先“三问”:联系时间是否合理?是否必须找老师才能解决问题?有无更合适的解决渠道?与教师沟通时要尽量做到聚焦问题,信任并尊重教师的专业性,保持理性,避免情绪化或碎片式轰炸。当家长成为自信而智慧的“教育合伙人”,学校拥有规范高效的运行支撑,教师得以在宁静氛围中深耕教学时,才能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具可持续性的教育生态。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7日 第09版
作者:常淑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