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以来,为全面落实《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执勤训练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创新制订了《“建管训战考”执勤训练模式改革督导工作实施方案》,以“建、管、训、战、考”一体化建设为核心,通过系统化、精细化督导,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推动全市消防救援队伍战斗力提升。本期聚焦大岭山南部消防救援站,在改革方案实施以来,于“训”这一方面的改革有何成效?
“接到火警后,我们必须‘快、准、狠’,快速出警,准确到达火点位置。”大岭山南部消防救援站副站长王家雄表示,从接警到出警,他们最快只需要50秒,消防队员即可带好救援设备赶赴火灾现场开始灭火。
大岭山南部消防救援站正是东莞消防在镇街部署消防力量“毛细血管”的一个缩影。消防救援站距离近、出警快,可以更快速到达现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出警实战救援,首先要把好“训练关”。基层力量以训促战的道路上,作为标杆站之一的大岭山南部消防救援站,在《“建管训战考”执勤训练模式改革督导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建管训战考”改革方案)实施以来,是如何克服困难,以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开展实战化训练,构建“防灭救”一体化链条的训练模式和创新方法的?
![]()
“现在支队要求基层队站合理安排自主体能训练,重点围绕个人短板进行精准补强,因此公共基础理论和岗位理论的学习时间比例得到增加,可以说,我们正从体能型向‘文武双全’转变,能更扎实地去掌握极端火灾防控、烟气层处理等专业知识。”王家雄表示,如今的队伍训练从单一体能训练转向“技术+战术”融合,还引入了如利用真烟真火模拟室内火灾场景、对极端火灾的特性和烟气层复杂处置模拟训练,创景逼真强实效。
与此同时,站里还新增了动态场景切换训练,通过“隐藏受困人员位置”“多楼层同步搜救”等方式提升随机应变能力。
![]()
具体而言,首先摒弃传统的机械式操法训练,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强调科学施救与安全优先。
其次,增加了情景随机应变的元素,强化队员对门控评估流程、紧急救援规程、个人遇险信号发布响应、垮塌风险规避、高效定位火源、精准搜救被困人员等技战术的理解与运用,不仅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而且增强了队员的技能和士气。
![]()
通过开展实战化训练,让队员更深入了解火灾,提前作出预案和预判,从而在火灾发生后能有效处置和救援。
大岭山南部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叶瑞云指出,“有效、到位的实战化训练,让我们可以在出警过程中实现‘边行进边研判’,途中通过铁骑前置侦查获取火场信息,提前制定作战方案。某次厂房火灾中,队员自主完成水带铺设、进攻路线规划,无需等待指令。”
“训练越来越聚焦实战需求。通过让队员在模拟火场中自主搜索并灭火,强化了他们的科学救援方法和快速反应能力。我们也会帮助新队员去调整与克服面对真实场景时可能产生的恐惧问题。整体而言,训练改革显著提升了训练质量和队伍的整体素质。”王家雄介绍道。
![]()
叶瑞云表示,“建管训战考”改革方案不仅贴合了队伍建设、训练和战斗的实际需求,还为队伍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通过开展实战化训练,队员们对火灾现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提前做出预案或预判,从而提高了应对突发火灾的能力。”
此外,班组制度的改革也使得分工更加明确,队员们在火场中能够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协同作战,有效提高了救援效率。
![]()
大岭山南部消防救援站一班班长邝家伟分享了自己在实战化训练中的切身体会。他发现,现在的训练更注重方法和科学性,不再仅仅追求灭火速度。同时针对复杂环境和极端情况的训练也让他们积累了更多宝贵的经验。
邝家伟说:“在最近的一次火灾救援中,我所在班组凭借高效的配合和科学的处置方法成功控制了火势,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只有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队伍才能确保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未来,大岭山南部消防救援站将继续深化“建管训战考”改革措施,不断完善队伍管理和训练体系,努力打造一支更加专业、高效、能打胜仗的消防铁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曾奕静 受访者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