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两天在读一本书叫《青少年之声》,作者是一个号称地表最强家庭治疗师写的,作者的名字叫安多尔菲,读完之后我获得了一个颠覆我认知的真相,我很想分享给各位朋友。
不知各位家长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有了,却偏偏没有了快乐?
书中告诉了我一个让我震惊的观点:这代孩子的"无意义感",竟然是因为他们"太幸福了"。这听起来简直荒谬,但仔细想想,好像又有点道理。
这里藏着一个被我们忽视的残酷真相
我们总觉得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吃穿不愁,要什么有什么,父母百般呵护。但现实却是,抑郁、焦虑、自我伤害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这到底是为什么?
答案可能让你大跌眼镜:因为一切都太容易得到了。
弗洛伊德对快乐有一个经典定义:"快乐就是紧张感的解除。"它包含两个环节:紧张的积累和紧张的释放。
想想我们小时候,过年要等很久,买新衣服要攒钱,连吃顿好的都要盼星星盼月亮。
那种期待感、那种紧张感,最后得到满足时的快乐,是刻骨铭心的。
现在的孩子呢?想要什么立刻就有,过年的仪式感消失了,期待感变成了理所当然。结果就是:快乐反而变成了稀缺品了。
更深层的问题是意义感的崩塌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深层的问题是,当一切都唾手可得时,孩子们开始质疑:"我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开始追问"自我存在的意义"。
但当他们发现,自己似乎并不需要为什么而努力时,意义感就开始崩塌了。
"反正什么都有,做什么都一样"!这就是很多孩子内心的真实写照。
我们可能真的是好心办了坏事
作为父母,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我们避免打骂,强调尊重,过度保护。
但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创造了一个"无菌环境",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孩子需要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冲突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犯错中学会承担责任。
当我们把这些都替他们承担了,他们反而失去了建构意义感的能力。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总结出一个颠覆性的解决方案,或许可能又让你意外了:适度放手,但你要保持在场。
具体来说,就是五个关键词:
矛盾: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口是心非"。他们说不想出门,可能内心深处其实是希望你去推他们一把。
承认:承认这代孩子面临的特殊困境。不要总说"你们很幸福",而是去理解他们面临的教育内卷、阶层固化等压力。
碰撞:允许适度的冲突和竞争。孩子需要通过身体对抗或适度冲突来宣泄情绪,而不是完全压抑。
允许:允许孩子犯错、迷茫。不要追求"完美解决",允许他们暂时不快乐,这是青春期的正常代价。
在场:稳定陪伴,提供"无论如何都在"的安全感。在关键决策时表明"无论结果如何,我们一起承担"。
我们得重新定义父母的角色了。
说到底,我们做为父母的角色真的需要转变了:要从"提供保护"开始转向"提供框架"。
我们不需要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既能独立探索又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可控的试错中"重建意义感。
最终,意义感的答案需要由孩子自己寻找。我们的角色是"祝福与支撑",而不是"替代与控制"。
最后我想给所有焦虑的父母说几句掏心窝的话。
如果你也在为孩子的问题焦虑,请记住:这代孩子的困境,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不是你的错。
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传统的养育方式确实需要调整。我们需要学会在保护与放手之间找到平衡,在理解与引导之间把握分寸。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寻找意义的内在动力,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安全探索的世界。
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