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林涛的高端酒行门前突然传来一阵激烈争吵声。
林涛面色铁青,指着陈先生大声质问:"24瓶50年茅台,市值近百万,你竟然说全部喝光了?三天时间,你是怎么喝的?"
陈先生却一脸无辜地摊手:"我付了15年茅台的钱,拿到什么酒跟我有什么关系?你们自己发错了,还想让我赔?"
这场闹剧的起因,是一个令人咋舌的"乌龙事件"。
原本应该发给陈先生的两箱15年茅台,被新员工错拿成了价值连城的50年茅台。
林涛在福州经营高端酒行多年,凭借诚信经营赢得了良好口碑。
![]()
他的客户群体稳定,不少都是多年的老主顾。
陈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平日里经常大批量订购高档白酒。
这次他下了一个大单:一箱50年茅台、一箱30年茅台,外加两箱15年茅台。
林涛格外重视这笔订单,反复叮嘱员工核对货号和酒品年份。
然而祸不单行,当天负责配货的新员工为了赶时间,竟把仓库里的两箱50年茅台错当成15年茅台发了出去。
两种酒在外包装上十分相似,但价格相差悬殊。
两箱24瓶50年茅台与15年茅台的差价高达62.4万元,相当于一套小户型房子的价格。
事情发生在当晚盘点库存时,林涛发现高档区的50年茅台少了两箱。他立刻检查发货记录,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完了,今天发给陈先生的不是15年茅台,而是50年的!"林涛额头冒出冷汗,连忙拿起手机拨打陈先生电话。 电话响了很久,没人接听。
林涛坐不住了,直接开车到陈先生家中。
敲了半小时门,陈先生才回来。林涛连忙解释情况,请他归还错发的50年茅台。
"50年茅台?我怎么不知道?"陈先生一脸疑惑,
"我收到的就是我订的酒啊。再说了,你们自己发错了,有什么证据证明是50年的?"
林涛拿出库存记录和发货单据:"这是我们的盘点记录,明确显示少了两箱50年茅台。你看,货号都对得上。"
陈先生却摇头笑道:"林老板,这些纸面证据算什么?再说了,我已经把酒全喝完了,现在是一滴不剩,您说我该怎么退?"
林涛惊呆了:"三天时间,24瓶茅台,你能喝完?这不合常理!"
"喝不喝完是我的事,"陈先生态度变得强硬,
"我只知道我付了15年茅台的钱,得到了我应得的东西。至于你们内部管理问题,跟我无关。"
接下来几天,林涛多次登门拜访,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要么归还酒品,要么补齐差价,甚至可以分期付款。
然而陈先生始终不为所动,坚称酒已经喝完了。
无奈之下,林涛只能将这场"狸猫换太子"的纠纷诉诸法庭,希望法律能还他一个公道。
案件审理过程中,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林涛能否证明确实发错了酒?陈先生是否真的已经将酒全部喝完?
林涛方面提供了完整的库存记录、发货单据和监控录像,清晰地显示了发货失误的全过程。
而陈先生一直坚持自己没有收到50年茅台,即使收到了也已经喝完了。
法庭上,法官提出了关键质疑:"24瓶高度白酒,三天时间内全部饮用完毕,这符合常理吗?"
陈先生支支吾吾,无法给出合理解释。
根据《民法典》关于不当得利的规定,如果一方没有合法依据获得利益并导致另一方损失,受损方有权要求返还。
显然,陈先生因林涛的发货失误获得了高价值商品,构成了不当得利。
与此同时,法官也指出林涛方面存在管理失误,应当承担部分责任。
最终,法院认定陈先生构成不当得利,判决其赔偿林涛损失50万元,而非全部差价62.4万元。
宣判后,林涛长舒一口气:"虽然没能全额追回损失,但这个结果我已经满意了。这次教训太深刻,今后一定要加强内部管理。"
陈先生面色阴沉地离开法庭,对判决结果明显不满。但他最终还是履行了赔偿义务。
这起案件迅速在当地传开,引发了人们对诚信的热烈讨论。
大多数人认为,即使是商家的失误,顾客也不应该明知故犯,而应该本着诚信原则主动归还。
林涛的酒行在事件后进行了全面整改,引入了更严格的出库核验程序,同时也免去了那位新员工的处罚。
"失误人人都会有,关键是如何避免再次发生,"林涛对员工说,"比起金钱损失,诚信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无论是经商还是为人,诚信始终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任何利益都不应凌驾于诚信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