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张孝军
陈冲的《猫鱼》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也是一部家族史诗,更是一场关于艺术与生命本质的哲学探讨。这部非虚构长篇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演员、导演、作家等多重身份交织于文本中,以“猫鱼”这一象征性意象为线索,串联起家族记忆、个体创伤与艺术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个人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
陈冲的演艺生涯堪称一部中国电影史的缩影。14岁进入上影厂,19岁以《小花》成为百花奖最年轻的影后,却在巅峰时期选择赴美留学,直面好莱坞的冷遇与文化身份的撕裂。书中详述了她在《末代皇帝》中饰演婉容时的心理共振——拍摄期间恰逢婚姻濒临崩溃,角色的“哀怨与癫狂”与她的现实困境形成镜像,导演贝托鲁奇甚至通过挖掘她的潜意识使表演“浑然天成”。
陈冲的艺术观建立在对“真实”的极致追求上。无论是饰演婉容时对角色复杂性的精准捕捉,还是执导《天浴》时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剖析,她的创作始终根植于对人性的探索。正如她所言:“创作的饥渴和激情,常常来自某种基于哀思的记忆和想象。”
与此同时,“深爱”是她艺术生命的另一内核。对家族、对电影、对文字的热爱,构成她跨越文化藩篱的动力。在好莱坞低谷期,她坚持从一句台词的角色演起。在转型导演后,她以《天浴》探讨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将母性视角融入历史叙事。这种深爱并非盲目的激情,而是历经磨砺后的清醒选择——正如“猫鱼”虽渺小却顽强,个体的艺术追求亦可穿透时代的迷雾。
“猫鱼”这一意象贯穿全书,既是上海方言中“漏网之鱼”的具象化,也是陈冲对记忆本质的哲学隐喻。书中写道:“随着猫粮的出现,它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这种易逝与顽强并存的特性,恰如其分地象征了记忆的碎片性:它们看似无关紧要,却在某个瞬间成为照亮生命的微光。
陈冲通过书写,将散落的记忆碎片拼接成一幅立体织锦。例如,童年时父亲教她游泳的细节——被抛入深水挣扎,又在危急时被“拎出水面”——既是对父爱矛盾性的刻画,亦是对艺术创作过程的隐喻:在危险与救赎的张力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领悟。这种叙事手法打破了线性时间的束缚,使家族史、个人史与艺术史在文本中交织共振。
《猫鱼》最终指向一个永恒的命题:个体如何在与家族、历史、艺术的对话中找到自我?陈冲的答案是双重的:一方面,她以“诚实”为镜,照见生命中的荣耀与伤痕;另一方面,她以“深爱”为舟,载着记忆的碎片驶向艺术的彼岸。正如书中所言:“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积累和融汇了所有生命的记忆,也许我们所体验的无常,从来就是永恒。”
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它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面对记忆的范式——在AI时代,当技术试图解构人性的复杂性时,《猫鱼》提醒我们:唯有真实的情感与无畏的反思,才能让艺术超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生命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