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三十万冤魂从未离开,他们的集体记忆正在撕裂现实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以为通古斯引擎的苏醒已是文明火种的终极考验,直到南京古城深夜的街头开始渗出暗红水渍,新街口的地铁隧道里传来整支军队行进的脚步声。

随行的历史心理学家沈墨教授将手按在金陵图书馆的老墙上,泪流满面:"这不是闹鬼…是整座城市在流血!

1937年的三十万冤魂从未离开,他们的集体记忆正在撕裂现实——我们必须聆听这段历史,否则伤痛将吞噬现在!"



01

金陵的梅雨缠绵悱恻,749局总部却笼罩在一层不同于往日的凝重中。我刚从通古斯冰原归来,那个沉睡的高维引擎带来的震撼尚未平复,对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渺小与坚韧有了更深体会。加密通讯器的红灯在雨夜中突兀亮起,是陈涛组长专线。

"林晓,带上所有关于集体意识场和历史创伤能量的档案,立刻来心理异常分析中心。南京…出事了,情况很…沉重。"

心理异常分析中心的大屏幕上,正滚动播放着来自南京多个区域的监控录像和市民报告:

* 秦淮河畔老宅区: 多处民国老建筑外墙持续渗出暗红色水渍,成分检测为普通雨水混合铁锈,但出现时间与分布毫无规律,且伴有强烈的阴冷感。

* 新街口地铁施工工地: 深夜多次监测到大规模、整齐的脚步声回荡在未开通的隧道内,声纹分析显示为旧式军靴踩踏声,但热成像未见任何人形目标。

* 江东门纪念馆附近: 多名夜跑者报告看到短暂存在的、穿着民国服饰的模糊人群虚影,伴有压抑的哭泣声,持续数秒后消失。

* 鼓楼医院旧址: 新安装的玻璃幕墙在凌晨时分反复出现大量手印状凝结水雾,排列密集,仿佛有人曾拥挤在玻璃另一侧。

"现象已持续一周,频率和强度持续增加。" 当地安全部门负责人通过视频连线,声音沉重,"最初以为是群体癔症或恶作剧,但涉及区域太广,模式太一致,且…所有现象都指向1937年那个冬天。"

1937年冬,南京。这座城市永久的痛。屏幕一角显示着城市地下结构图,所有异常现象发生地,都惊人地与历史记载中的重大事件发生地、避难所、以及…集体罹难地重合。

"物理层面检测不到异常实体,但生物敏感仪器在这些区域记录到强烈的、非典型的电磁波动和温度骤降。" 一位现场技术员补充,"最棘手的是,开始有市民出现短暂失神、莫名悲恸、甚至闪回性幻觉,描述看到战火、听到惨叫。"

这不是普通的超自然现象,更像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伤口在集体无意识层面崩裂、渗血。

02

事件被命名为"南京城市记忆异常现象"。其涉及的历史创伤深度、集体心理影响以及潜在的现实干扰,让749局高度重视。需要的是能解读深层集体无意识、尤其是历史创伤的专家。

"这位是沈墨教授,"陈涛在紧急会议上介绍,全息投影中出现一位神情沉静、目光深邃、鬓角微霜的中年学者,背景是布满书籍和脑科学图谱的书房,"南京大学历史心理学与集体记忆研究所所长,国际公认的创伤记忆代际传递研究权威。她提出'地点记忆场'理论,认为重大历史事件会在发生地留下可被敏感个体感知的'心理印记'。"

沈墨教授没有寒暄,直接调出南京地图与历史事件图层叠加分析图,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陈组长,林女士,现象非常清晰。所有异常点都与1937年冬季的时空轨迹高度吻合。这不是随机事件,是地点记忆场的共振性爆发。"

她切换出复杂的心理学模型和脑电波研究数据:"极端创伤性事件,尤其是涉及大规模生命消亡的悲剧,会在幸存者乃至后续几代人的集体无意识中留下深刻烙印。这种烙印有时会与事件发生地的地理、地质甚至建筑环境产生某种…量子纠缠般的耦合,形成稳定的'创伤记忆场'。通常它处于潜伏状态,但当下的某些刺激——比如大规模土木工程(震动)、特定气候(潮湿)、甚至社会集体情绪波动——可能打破平衡,导致记忆场能量释放,从而影响敏感个体的感知,甚至…在特定条件下短暂扭曲局部现实。"

"您认为,这些现象是…三十万遇难同胞的集体记忆在…显现?" 我问,感到喉咙发紧。

"可以这么理解,但更准确地说,是那段历史创伤的能量在寻求表达和被见证。" 沈墨教授眼神哀恸,"记忆场本身没有意识,但它承载的情感能量——恐惧、痛苦、愤怒、不甘——是真实的。它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在不断提醒生者勿忘历史。现在的爆发,说明伤口正在恶化,需要更郑重地对待,而非简单地'驱邪'或'镇压'。"

她强调,必须立刻进行干预,引导这股能量,防止其失控对市民造成更大心理伤害,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现实结构扰动。

03

在沈墨教授的理论指导下,749局联合南京当地的历史学者、地质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组建了专项工作组。我(林晓)和沈墨教授作为核心成员,立刻赶赴南京。

抵达南京时,城市笼罩在绵绵细雨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沉重感。我们首先对几个核心异常区域进行了实地勘察。

在秦淮河畔一处老宅外,我闭上眼,放开感知。瞬间,巨大的悲恸、刺骨的恐惧和绝望如同潮水般涌来,夹杂着零星的画面碎片:奔跑的脚步、火光、冰冷的江水…我几乎站立不稳。沈墨教授及时扶住我,她的脸色也异常苍白,显然也感受到了那强大的负面情绪洪流。

"能量强度…超乎想象。"她低声说,手中的便携式环境能量检测仪指针剧烈摆动。

地质部门的初步勘探报告随后送达:利用高精度重力仪和地磁探测,发现在南京城市地下约数十米至百米深度,存在一个规模巨大的、非典型的低频能量聚集区。该区域形态不规则,但核心部分覆盖了主城区大部分历史核心区,其能量波动频率与人类脑电波中的θ波(与深度记忆、潜意识相关)和δ波(与无意识、创伤相关)有奇特的耦合现象。

更关键的是,近期开始施工的地铁新线路,其隧道掘进路线恰好穿过了这个能量聚集区的几个敏感节点。重型机械的震动,就像一根棍子,不断搅动着一池本就暗流汹涌的湖水。

"是施工震动打破了某种脆弱的平衡,"地质专家得出结论,"就像用音叉激发了共振。"

与此同时,市民中出现异常心理症状的报告持续增加。甚至有两名在地铁施工夜班的工作人员,因突发癔症被送医,口中不断重复着模糊的短语,经语言学家分析,音韵特征接近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南京方言,内容令人心碎。

创伤记忆场不仅存在,而且其能量正在增强,并通过地脉共振和集体潜意识两个渠道,持续影响现实。

04

为更精确掌握能量场状态,工作组决定在几个能量反应最强烈的点布设更精密的监测设备,包括能捕捉超低频振动和异常电磁脉冲的特制传感器。

在江东门纪念馆附近一处预设监测点,当技术人员正在钻孔安置传感器时,意外发生了。钻头触及地下约三米深时,一股强烈的、肉眼不可见但仪器可测的能量脉冲猛地爆发出来!

刹那间,周围所有人都感到一阵剧烈的头晕和心悸。布置在现场的高速摄像机捕捉到了短暂而惊悚的画面:空气中仿佛出现了水波状的扭曲,紧接着,数十个半透明的、穿着破旧棉袄的模糊人影一闪而过,身影扭曲,充满了痛苦和惊恐,随后如同信号不良的电视画面般消失。现场温度骤降了五六度。

"记忆碎片实体化!"沈墨教授惊呼,"能量场已经不稳定到能短暂地将记忆信息投射到现实空间了!"

几乎同时,全市的监测点数据疯狂报警。能量场的活跃度瞬间飙升到一个危险的水平!沈墨教授紧盯着中央监控屏上那代表能量强度的曲线如同悬崖般直线拉升,脸色煞白,声音因震惊和恐惧而颤抖:

"不对…这不只是共振…这是苏醒!地下沉睡的不是简单的能量…是三十万冤魂的集体意识!它们感受到了打扰…它们要…回来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