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伯纳比市在市政厅举行了正式仪式,向历史上遭受歧视的华裔加拿大人道歉。
![]()
市长赫尔利当着人面把那份声明念出来,话不绕弯儿:要谴责过去对华裔的歧视,并且会采取具体措施,让这些历史别被忘了。讲得挺直白,文件里还列了几条要做的事——提高大家对华裔历史贡献的认知、纪念那些重要的人和地方、保存并推广相关的文化记忆。听着像公文,但台下的人能感受到这话里有分量,不只是敷衍的一句“抱歉”。
这事也不是临时起意。早在今年六月,市府就宣布会在11月15日正式道歉,当时公告里就把后续打算摆明了:不仅说对不起,还要在公共场所提高华裔历史的能见度,支持保存和传播文化的活动,努力拆掉社区里的制度性障碍,鼓励包容。换句话说,这回的道歉带着点“要办事”的意思,不是单纯做个形式。
把历史往前拉一拉看更清楚。卑诗省是加拿大最早出现华人社区的地方之一。修建横贯太平洋的那条铁路,靠的就是成千上万华工的血汗,有人为了那活儿丢了命。铁路造好后,联邦和地方接连出手,用法律把人拒之门外。1885年定了“人头税”,用钱把移民门槛拔高;1923年又立法,几乎把中国人彻底挡在国门外,直到1947年这些限制才一条条取消。那些政策不是一句话能抹平的创伤,它们改变了移民、家庭和社区的命运,影响深远。
放到伯纳比本地看,从1892年到1947年,市里的法规里也写着对华人的限制。那会儿,华裔不能在市政机关任职,土地买卖受限,选举权也没有。用白话说,就是把一群人从公共事务和财产里撕了出去。这些条款不是抽象的条文,而是真真切切改变了人的日常:工作选项被限制、家庭可能被拆散、参与社区的渠道被堵死。想想看,这种制度化的排斥,对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生活都会留下长长的阴影。
现在的城市面貌里,华裔早已是重要一部分。伯纳比在大温地区位置不小,市里有规模大的零售中心“铁道镇”,还有西门菲莎大学。靠近铁道镇的丽晶广场,是当地很有名的华人商住地。你走在街上,菜市场、商店里看到的是华人的面孔;但当你回想那些旧规矩,会觉得刺心——当年把人排除在外的那些条条框框,竟然和今天的生活共处在同一片街区里。
市府在声明里反复提到要“纪念重要人物、地点和事件”。具体怎么做,文件没把每一步都画得清清楚楚,但可以猜到会有纪念牌、展览、教育项目,或者在公共空间增加历史信息牌等。这类措施本身并不复杂,难点在于能不能坚持、能不能把记忆深入到学校课堂、社区活动里,让当年的故事真正成为公共话题。光是承认错误是起点,下一步的执行细节才是检验。
从联邦、省到温哥华市,关于历史歧视的道歉并不是头一回。自2005年起,联邦政府、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及温哥华等都曾公开道歉。伯纳比这回把反思放到更基层,让社区近一点地看到这个过程。地方政府的话往往更容易落地成项目,离受影响的人也近,具体感受也更直接。
市长在台上还提到一句多次被引用的话:华裔加拿大人在争取平等的路上,不屈不挠、付出很多,值得被记住。把目光放到那些人的牺牲与贡献上,是另一种承认。讲得平静,但下面压着的,是很多真实的人生故事。有人会觉得这是迟来的正义,也有人会怀疑仅有道歉够不够。市府说要提升可见度、保存历史、减少障碍,这些都是方向,但落实成项目、把内容放进教材或社区计划里,才会让人看见实际变化。
在现场,“让这些故事永不被遗忘”是常被念起的一句话。话念出来了,下一步是谁去做、怎么去做,这才是接下来的看点。从铁路年代的劳工,到后来的法律和地方法规,一条线把当年的政策和人的命运串起来。现在公开摆出来了,公众看到的是承认;看不见的,是被影响的那些个人和他们生活留下的痕迹。接下来,这些承诺能不能变成具体的纪念、教育和修复,社区会慢慢给出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