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代表伯纳比市,向华裔先辈的苦难道歉!”11月15日,加拿大伯纳比市市长赫尔利在市政厅广场深深鞠躬,身后的华裔老人握紧拳头,眼眶通红。这场迟了近百年的道歉,直指1892年至1947年间当地禁止华裔参政、强征“人头税”等恶政。而推动这一结果的,除了华裔议员陈苇蓁的五年奔走,更藏着加拿大地方政府的务实考量——这声道歉,不仅慰藉了历史,更悄悄牵动着中加民间合作的新脉络。
![]()
核心信息一:道歉不是“空口人情”,加拿大内部的历史清算(与中国无直接关联)。伯纳比的排华史曾刻满屈辱:1910年,当地规定华裔不得购买主城区土地,数千人挤在“洗衣房街区”;1935年市政选举,华裔哪怕纳税额占比12%,仍被剥夺投票权;直到1947年,“华人无资格任职政府”的条款才被废除。此次道歉拿出了真金白银的诚意:赫尔利宣布拨款500万加元建华裔历史纪念馆,将排华史料纳入中小学必修课,还承诺为华裔老兵补颁荣誉勋章。这本质是加拿大少数族裔平权运动的突破,虽与中国无直接关联,却让全球华裔感受到历史正义的温度。
核心信息二:对中国的影响“喜忧参半”,民间互信成合作密钥。作为加拿大华裔聚居地(华裔占比18%),伯纳比的态度直接影响中加民间合作。最直观的利好已落地:当地华裔商会牵头的“中加跨境电商对接会”下月将召开,此前因文化隔阂搁置的东北大米出口、温哥华海鲜直供等3个项目已重启,预计年增贸易额2.3亿元。文化交流更迎来突破,中国驻加领馆将提供民国移民证件等文物,支持明年举办的“华裔百年迁徙展”。但风险同样值得警惕:加拿大联邦政府2006年就曾对华裔道歉,却始终未落实赔偿政策,如今伯纳比“地方热”遇上联邦“冷处理”,若后续无跟进举措,可能让道歉沦为“政治作秀”,反而伤害中加民众信任。
政要博弈的“算盘”藏在鞠躬背后,态度反差耐人寻味。伯纳比市长赫尔利的操作堪称“务实又动情”:道歉仪式上,他握着92岁华裔老人周柏年的手,哽咽讲述其父亲当年“靠洗衣攒钱缴人头税”的故事,现场掌声雷动。但鲜为人知的是,其所在的新民主党去年因“忽视少数族裔诉求”丢了2个市议会席位,此次主动推动道歉,既赚得民心,也为2026年市选铺路。反观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仅通过发言人轻飘飘回应“尊重地方决定”,对“联邦是否推动全国性赔偿”的提问避而不答——这种“地方冲锋、联邦躲懒”的反差,暴露了加拿大对华政策的内部撕裂。
对比美国的“回避”,伯纳比的道歉更显分量。同样有着深厚排华史的美国旧金山,近年来华裔群体多次请愿,呼吁就1882年《排华法案》正式道歉,却被市政府以“历史争议大”推脱,仅搞了场“亚裔文化展”敷衍了事。而伯纳比不仅鞠躬认错,更把反思转化为建馆、入课等硬举措。一躲一认的对比,既凸显了伯纳比的诚意,也戳破了美国在少数族裔平权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更关键的是,伯纳比的举动为中加合作搭起情感桥梁,而美国的回避则可能错失与中国民间深度互动的契机。
后续动态暗藏连锁反应,值得密切关注。一方面,华裔议员陈苇蓁已提交议案,要求联邦政府将每年6月定为“华裔贡献日”,目前已有12名联邦议员联名支持;另一方面,中加教育部门正磋商“青少年历史互访计划”,明年将组织中国学生赴加参与华裔历史研学。更让人振奋的是,当地中资光伏企业透露,道歉后项目审批效率提升30%,原本预计6个月的许可3个月就获批——这种“情感认同转化为合作便利”的趋势,相当提气。
这场迟来的道歉,是历史欠账的偿还,更是现实利益的考量。赫尔利的鞠躬里有政治算计,但也给了华裔先辈一个交代;伯纳比的举措虽不能抹去百年伤痕,却为中加民间互信打开了新窗口。对中国而言,这种基于历史反思的合作基础,远比空洞的外交辞令更坚实。
你认为伯纳比的道歉能倒逼加拿大联邦落实赔偿吗?中加民间合作还能从哪些领域突破?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