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人与人之间互相借钱是很正常的事,谁还没有一时的难处,谁也不能保证万事不求人。
![]()
借了钱后,有借就有还,还人的钱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样才能保证在一个地方的信誉度,如再次遇到难处时,再借就不难了。
农村民众互相借钱和还钱,有一些传统禁忌方面的规矩,有一句老话说:“钱有三不借,钱有三不还”。这话说的就是借钱和还钱时需注意的禁忌习俗。
那么,话中的“三不”指的是什么呢?
这话中的“三不”是指借钱和还钱的时间,而不是指借钱象和还钱的对象。下面就来具体解释一下。
我国民间在生活中或者做事情时,历来重视“开好头”或者“有一个好的开头”,也就是要一个好的兆头,图个吉利。
![]()
因此,家里有重大事情的时候,要选取吉日。比如,建房奠基、上梁、乔迁、结婚、葬坟等。
钱有三不借,指的是在借钱的时候,借钱的人要避开三个时间点,以免惹得别人不高兴,有的人甚至临时改变主意,不想将钱借出去。
钱有三不还,同样也是指这三个时间点。
过去农村忌讳借钱和还钱的三个时间点分别是:
1.早晨
这里的早晨,指吃早饭前。过去农村传统吃早饭的时间通常为10钟左右。不过现在农村很多人家吃早饭的时间,与城市并轨了,提前到了7点到8点。
![]()
对于借钱人来说,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如果把家里的钱借出去,会影响家里这一天,甚至数天的财运。
对于还钱人来说,早晨去还钱,就等于把钱向外陶,也不吉利,要等债权人吃过早饭后才去还钱,有利于还钱人的财运。
在农村,不仅早晨忌借钱和还钱,借别人其他的东西,同样有这方面的禁忌,比如,早晨不能向别人家借火种、借粮食、借柴火油盐等,呆则惹别人不高兴,也被人们视为是不讲规矩。
做生意卖东西的店铺,也同样有这样的规矩,早晨不能赊账,或者买好的东西立马退回。
![]()
农村还有一种规矩,早晨起来时,不能讲“破口话”,不能吵闹,也就是不吉利的话,不能污言秽言骂人。
诸如此类的禁忌,在农村的早晨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
2.初一和十五
农村初一是一个月的开端,其民俗意义与早晨的民间禁忌相同。另外,初一和十五,还是一些农村民众生活的重要日子。这些地方的民俗传统,在这两天要在家里烧香敬祖。
这两天不论是向人借钱,还是向人还错,都是向外掏钱,民间认为不吉利,要么提前一天,要么延后一天。
![]()
这两天也与早晨的禁忌习俗类似,如果不是遇到很紧急的事,最好不要上别人家的门借钱错物,否则,别人会很不高兴。
所谓紧急之事,在农村通常指办丧事,为“当大事”,村里所有的村都要为这大事让路,一般就不讲这些禁忌了。
农村口头语言中可经常听到“这人不讲初一十五”,或者“这人没有初一十五”,意思就是说,这样不讲禁忌规矩,另一层意思是只有丧事才不讲初一十五,为比较重的话。
3.生日
生日是每个人未来一年的开端,人们都希望从生日那天开始,未来一年的日子能够过得风生水起,走向人生的又一个高峰,至少也能一年平安和快乐。
![]()
过去农村人过生日,心里期盼未来一年能够过得顺风顺水,既有好的财运,又能平安愉快。
现在农村人过生日,学习城里人,有一个吃糕的仪式,在吹灭蜡烛时,有一个许愿环节,对未来一年好日子的祈望就更加明显了。
因此,生日那天的禁忌,也与早晨、初一十五的禁忌一样,忌讳向别人借钱,也忌讳向别人还钱,可提前或延后借钱或还钱。
“钱有三不借,钱有三不还”这句老话,从民俗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禁忌习俗是由于“心理暗示”作用形成的。如果老话中“三”开端的情形,在心理上会暗示日、月、年的结果,从而引发心理焦虑。
![]()
在农村,有这种禁忌的人,通常是年纪比较大,且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年轻人一般不讲究这些。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有一些人年轻时不讲究,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也讲究起来。
今天我们了解这些民俗,既可以增长民俗知识,又可以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为人处世,避免陷入尴尬境地,提高办事效率,同时既尊重了别人,也得到别人的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